首页> 中文学位 >新课程教师观对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引领研究
【6h】

新课程教师观对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引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新课程教师观的理论概述

(一) 教师观及新课程教师观

1.新课程

2.教师观

3.新课程教师观

(二) 新课程教师观的具体内容

1.教师角色:由决策者到促进者

2.师生关系:由权威型到平等型

3.教学方式:由传统化到个性化

4.教学评价:由单一化到多元化

(三) 新课程教师观与思想品德课及其教师的联系

1.新课程教师观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

2.新课程教师观与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联系

二、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3.调查对象

4.调查工具

5.调查过程

(二) 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师承担“促进者”角色存在的问题

2.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研究者”角色存在的问题

3.思想品德教师承担“开发者”角色存在的问题

4.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社区型、开放型”角色存在的问题

(三) 新课程教师观未充分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原因分析

1.思想品德教师更新理念不及时

2.思想品德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3.思想品德教师课程开发形式单一

4.思想品德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开放程度不够

三、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积极对策

(一)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的发展,成为“促进者”

1.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完善,成为“研究者”

1.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过程

2.注重教学反思,充实教学过程

(三)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成为“开发者”

1.转变教材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2.开发校本课程,挖掘教学内容

(四)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优化,成为“开放型”教师

1.双向开发,学校与社区形成合力

2.积极开放,构建社会教育大课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为其前进提供了不竭动力。而新课程教师观作为其理念之一,落实于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行为至关重要。2010年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它的提出,为教师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教师观的落实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以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为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然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存在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思想品德课程视角,对思想品德教师关于新课程教师观贯彻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议,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改善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实效性低下的现状。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教师观的理论概况,力求从整体上对新课程教师观进行解读。首先,对新课程、教师观与新课程教师观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明确了新课程教师观的具体内容。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角度说明了具体内容。最后,分析了新课程教师观与思想品德课及教师教学的联系。从两者的融会贯通之处深入了解新课程教师观对思想品德课和教师教学的影响。新课程教师观的践行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同时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谐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论述了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并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思想品德教师贯彻教师观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思想品德教师贯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思想品德教师更新理念不及时,科研问题和反思意识不强,课程开发形式单一,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开放程度不够。原因的提出可为之后的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新课程教师观引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积极对策。从“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和“社区型、开放型教师”四个角度并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出具体措施,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供参考。积极措施的提出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借鉴意义。
  本文将新课程教师观贯彻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从而在其引领下,调查目前思想品德教师贯彻新课程教师观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具体的策略建议,改善思想品德课程有效性低下的现状,提高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