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湖南五所高校为例
【6h】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湖南五所高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 职业倦怠之普遍现象

2. 教秘工作之复杂性质

3. 高校转型之政策要求

4. 职业倦怠之个人经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1. 职业倦怠的研究

2. 职业倦怠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3. 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研究综述

4. 教学秘书职业倦怠文献述评

(四)概念界定

1. 职业倦怠

2. 教学秘书职业倦怠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1. 研究不足

2. 研究展望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 调查量表的选用

2. 问卷发放

3. 统计分析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程度的整体分析

3.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4. 公办本科教学秘书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回归分析

(二)讨论

1.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特征

2.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性别特征

3.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年龄特征

4.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学历特征

5.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专业特征

6.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职称特征

7.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工作时长特征

8. 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月均收入特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 教学秘书工作之认知提高

2. 教学秘书工作之情感加强

3. 教学秘书工作之意志提升

4. 教学秘书工作之行为强化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Ⅰ:调查表

附录Ⅱ: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访谈提纲

附录Ⅲ:调查结果统计表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地方高校不断扩招,为满足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促使地方高校进行转型。在这转变过程中,教学工作仍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教学工作质量的好与坏受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直接影响。教学秘书是高校基层单位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其工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服务性、时效性、责任重大等特点。作为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教学秘书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肩负着更多的使命与任务,这也使教学秘书的工作更具挑战性。许多调查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出现在具有服务性质的岗位,为高校师生服务的教学秘书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本研究在已有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研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西和湖南两省5所公办高校的97名在岗教学秘书老师进行职业倦怠现状调查。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客观状态,对量表中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差异分析,探究教学秘书产生职业倦怠的显著性因素。 结果表明:公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程度为轻度。教学秘书年龄对去个性化维度和职业倦怠总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为31-35岁得分高于41-45岁的教学秘书,36-40岁得分高于41-45岁的教学秘书。教学秘书日均工作时长与情感衰竭维度成正相关关系,教学秘书个体每天的工作时间越长,其情感衰竭程度越大。去个性化维度对情感衰竭维度为正向影响,即去个性化程度越高,情感衰竭程度越高。情感衰竭维度对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为正向影响,即情感衰竭程度越高,低个人成就感程度越高。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缓解公办本科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建议。1)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客观分析并认识自己,提高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要性的认识;提供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完善在职教育;合理配置教学秘书与师生比例,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开展讲座培训,给予进修提升机会,来提高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认知状态。2)通过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调整工作情绪,提升沟通协调能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来加强教学秘书对工作的情感状态。3)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教学管理科研平台、完善晋升制度、适当倾斜职称评定、建立轮岗制度、合理安排薪酬激励,来提升教学秘书对工作的意志。4)通过精进个人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学校或院部及时给予反馈与鼓励,来强化教学秘书的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