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8世纪英国精英界中国观的变化
【6h】

18世纪英国精英界中国观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起源

第二节选题意义及研究对象

第三节研究现状及创新

第二章18世纪前夕英国社会变革及文化心理

第一节英国的社会变革

一、重商主义与海上霸权的确立

二、自由经济理论及工业革命

三、宪政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节社会变革下的文化心理

一、对自由及理性主义的崇尚

二、游学热及博物学的发展

三、 英国人的民族自信

第三章18世纪前半期“中国潮”背景下英国精英的中国观

第一节十八世纪上半期贵族与文艺家对中国风艺术的膜拜

一、文人为中式园林造势

二、钱伯斯的中式园林设计

第二节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精英对中国的批判

一、对“中国潮”的批判

二、全面贬抑中国

第四章18世纪晚期英国精英的中国观

第一节马戛尔尼使华前的中英关系

一、广州贸易的困境

二、交涉僵局及广州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二节英国人使华的前期准备及马戛尔尼出使

第三节乔治·马戛尔尼的中国观

一、马戛尔尼记录的客观性

二、马戛尔尼日记及专题记录体现的中国观

第四节威廉·亚历山大的中国观

一、亚历山大来华始末

二、亚历山大画中体现的中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18世纪英国精英界的中国观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轨迹。18世纪上半叶,英国精英的中国观秉承17世纪中期以降欧洲“中国潮”,较为积极,贵族对中国艺术的喜爱无以复加;文艺家亦以文学作品、建筑设计等形式对中国艺术极力推崇。然而,至18世纪中期,精英界的中国观却逐渐消极化,并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后急转直下,迅速恶化。
  英国精英界中国观的变化确与大清帝国本身的发展状态相关;但与英国本身的社会变革、精英文化心理亦有更本质、更直接的联系。18世纪是英国社会剧烈变革及文化心理转型的时期。重商主义或自由主义经济及海上霸权催生了英国人非凡的民族自信与开拓海外市场的欲望;科技飞跃及工业发展则带来了理性主义的勃兴与感伤主义的纠葛;国内战争及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政体,使《大宪章》以来的政治契约原则得以确立。诸种社会变革直接影响了民众文化心理。这一时期,英国上层社会兴起了周游欧洲大陆或其他异域世界的游学热;与游学相伴而生的是以广博观察、细致记录著称的博物学的发展。以上因素的合力促成了18世纪英国精英中国观的发展及逆转。
  最初,游学热带来对异域的向往,中国作为仅存在于传教士报告及旅行家笔记中的神秘国度吸引了诸多英国精英。中国艺术品轻盈灵动,符合贵族们新的审美趣味。工业起步造成环境的破坏,机械化与自然格格不入;感伤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该派诗人赞美中国园林充满野趣、师法自然。凡此种种,皆是18世纪上半期英国精英中国观较为积极的原因。然而,18世纪中期以降,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及文化心理转型的逐渐完成,重商或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英国政治精英普遍接受;“王在法下”、“无代表权不纳税”等宪法政治理念亦成为新旧贵族的普遍政治理念。理性主义则成为文化精英的普遍思维方式。中英的政治逻辑、文化心理差异愈加鲜明。英国精英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他们质疑,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以降形成的中国形象也许并非属实。中国其实并非所谓现世理想国,有关其的一切尚待重新认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精英界的中国观发生了逆转。政治、文化精英们对旅行家及作家均在笔记或作品中对当时极盛的“中国潮”或中国整体政教文化进行了严苛批判。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这成为英国中国观彻底逆转的节点。消极的中国观在此后成为精英界的主体共识,马戛尔尼本人关于中国的记录及评述甚至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官方决策,成为此后英国对华炮舰政策的模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