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方法及应用
【6h】

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方法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复杂性理论

1.5 建筑现象研究中“复杂性”的综述

2 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前提

2.1 建筑现象的界定

2.2 建筑现象的描述逻辑

2.3 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原则

3 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方法

3.1 个体反馈的描述方法

3.2 群体演化的描述方法

3.3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的应用

4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的应用之建筑事件

4.1 描述对象的阐述

4.2 国家大剧院建筑空间体验的描述

4.3 国家大剧院现象的总结

5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的应用之建筑历史

5.1 描述对象的阐述

5.2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化过程的描述

5.3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化过程的总结

6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的应用之建筑理论

6.1 描述对象的阐述

6.2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特性的提取

6.3 当代建筑理论复杂性思维的总结

7 反思与结语

7.1 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方法的反思

7.2 结语

7.3 研究的创新点与后续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部分复杂性研究中理论和概念的概述

D. 部分建筑著作中体现复杂性思维的概述

E. CAS理论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

F. 第3章中建筑概念的解释

G. 第4章中国家大剧院方案评选阶段不同评价的资料搜集

H. 第5章中的图片介绍

展开▼

摘要

复杂性研究在科学领域中兴起,并形成了一种“范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复杂性话语”在建筑领域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我们该如何审视?面对建筑研究的复杂过程,我们该如何描述?在这种“复杂现象”和“复杂研究”状况下的当代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是“浮躁”的我们亟需静下心来仔细进行反思的。
  面对以上“复杂性状况”,本研究针对“建筑现象复杂性”,构建了描述方法并将其进行应用,以下为整个研究过程:
  1、首先通过较为系统的文献综述把握目前“复杂性”和“建筑现象复杂性”研究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建筑现象复杂性”研究的不足(未针对“建筑现象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寻找可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途径(提供一种“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的方法);
  2、界定描述的对象(“建筑现象复杂性”),其实在界定对象的同时,已经预设了对象应该如何被描述的前提(“建筑现象”可划分为三个世界,即相对客观的建筑实在的世界、相对主观的建筑认知的世界、主客观联系的建筑实践的世界);
  3、通过“最简单的反馈系统”({刺激}→接受器→{信息}→控制设备→{信息}→执行器→{反应})来描述“三个世界”是如何发生联系,如何相互作用的。通过“复杂适应系统”来描述“建筑现象”这个复杂系统。同时在描述“复杂适应系统”的过程中包含了“个体反馈”和“群体演化”两个阶段(“复杂适应系统”重在描述“群体演化”的特征,相对弱化了“个体反馈”的特征),此时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反馈系统”来强化对“个体反馈”的描述。如此,“最简单的反馈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这两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系统就被同时整合在“建筑现象”的描述中。而在“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中又必须把“复杂性的描述原则”(“两重性逻辑的原则”和“循环因果的原则”)融合在一起;
  4、经过以上过程,“建筑现象复杂性”的描述逻辑就生成了,结合建筑现象中的关键要素,对“个体反馈”和“群体演化”进行具体的描述,形成了作为对“个体反馈”描述的“建筑实在——建筑认知——建筑实践”这个经验事件链条,以及对“群体演化”描述的加入逻辑顺序的“7个基本点”(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多样性、内部模型、积木)。并描述了这种“方法”的应用对象和应用方法;
  5、应用的对象选择了从“建筑事件→建筑历史→建筑理论”的系列描述,这三者不但能包罗建筑万象,相互之间也存在一种内部生成逻辑(这三者既相互生成,又相互包含了对方的特质)。针对这三者,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对象(“国家大剧院现象”、“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化过程”和“当代建筑理论复杂性思维”):在以描述“个体反馈”为主的“国家大剧院现象”中,包括了建筑创作、建筑体验和建筑批评的内容;在以描述“群体演化”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化过程”中,使之更加理性地看待这段历史,并从中得出历史的经验;在以提取“方法”特性为主的“当代建筑理论复杂性思维”中,来获得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深入的途径;
  6、最后,通过对“方法”的反思(包括描述方法的反思和认知主体的反思),使得这种方法本身更具开放性,其应用更具适应性。通过对建筑研究未来的展望,提出了“建筑脑”的构想(把由各个部分参与的建筑现象涌现的整体称之为“建筑脑”,是建筑领域智慧的源泉),并指出当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了解各个部分,同时尽可能的通过联系将其整合起来,进一步开发“建筑脑”,使其价值更大化。
  面对建筑观念上的变革(从近现代的“线性”的简单性思维,转向当代的“窥见复杂性特征”“难以言状”的混杂思维,再转向即将到来的“系统化”的复杂性思维),让我们做好思想准备,迎接一个“复杂性时代”的到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