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一般理论、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3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等;儒门事亲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臣、段雷、苏春梅等。

儒门事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80.62%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19.38%

总计:160篇

儒门事亲—发文趋势图

儒门事亲

-研究学者

  • 张永臣
  • 段雷
  • 苏春梅
  • 贾红玲
  • 张鸣钟
  • 王浩然
  • 温长路
  • 于峥
  • 叶玲
  • 吕思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榆; 莫迪麟
    • 摘要: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痰饮病治法是攻逐水饮,不主张温补,并提出“温补转剧”之说。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主张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事实上,“和”一字,有兼顾平衡两方面的特点,“温药和之”有平衡正气和水饮邪气两方面之意;张子和以攻邪立论,不仅与仲景之言没有矛盾,而且更突出了痰饮病邪气久留的影响,用药时不可以温补,须顷刻祛邪。
    • 黄伟智; 罗宝珍
    • 摘要: 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入侵人体,导致疾病发生,并且影响病程与病情。"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人与天地相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之六气,地之六气,人之六味应相互协调,不和谐就会产生邪气。"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汗、吐、下三法可尽治其病。凡是解表的方法都是汗法,发汗应先"辨阴阳,别表里,定虚实",张子和提出辛凉发汗之法,补充了《伤寒论》汗法的不足。凡是上行的方法均为吐法,上焦病变可用,"宜先小服,不涌,积渐加之",涌吐次数根据病情或患者体质而定;除了汗、吐二法之外的一切攻邪方法均为下法。张子和将攻邪三法归纳为汗法开玄府而逐邪气,吐法令其条达,下法推陈致新,临床运用时既遵守原则,又根据病情灵活选择,随证运用。
    • 林伟兰; 潘炜炳; 潘鹏燕; 叶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儒门事亲》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通过阅读全文收集《儒门事亲》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首方剂,包含77味中药,高频使用中药(频次≥8次)为甘草、生姜、人参、白术;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肺、脾、胃经;功效以补虚类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石膏-甘草、滑石-甘草、当归-白术等药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方:①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②甘草;③白术、当归、黄芩、蜂蜜。结论:张子和治疗咳嗽尤重化痰止咳,且寒热平调,补益与攻邪并举,肺、脾、胃三脏同调,同时用药精简。
    • 冯妮然; 戴永娜; 薄文嘉; 于志峰
    • 摘要: 梳理《儒门事亲》中胎产病,分析和总结胎产病的防治方法,认为胎产病不免多有实证,因实而发病。在胎产疾病的治疗中,张从正不避吐下,反对滥用温补之时弊,对于部分胎产病的治疗采用食疗为主针药为辅的策略。通过分析此特殊时期的治疗,不仅可窥探“攻邪派”中“攻”的核心要义和本质,亦可了解张从正对“补”的理解,以深度指导临床。此外,张从正举误诊以警示、处理医患关系灵活,提出难产需预防等理念和方法,对现代临床仍有借鉴作用。现结合现代胎产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运用,更好地展现张从正学术思想对现代胎产疾病的治疗发挥的启示作用。
    • 林伟兰; 余岩雁; 潘鹏燕; 刘颖儒; 林妙惠; 叶潜; 叶玲
    • 摘要: 世人皆知子和为攻邪派,殊不知其在治疗疾病时用药多简,取效皆佳,在治疗咳嗽方面亦颇多独到之见,其观点足资今人借鉴,其所撰《儒门事亲》一书所论咳嗽部分,先是为咳嗽正名,而后讲述该病病位、致病因素、六气所致咳嗽的治疗处方,并将所有方药另置一卷,同时也撰述其效验病案等,今细研之,摄其治疗咳嗽一病的学术思想精华以求为医家治疗咳嗽扩充思路。
    • 曾晶; 李定祥
    • 摘要: cqvip:《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言正气之要。然下医不解,唯念正气,是重补法,皆传以热为补而以寒为泻;又脾胃之病,恰偏虚弱,适逢温补,以讹传讹,非正道也。至北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医家好用成方,偏于温燥,尤是附子、肉桂之类[1]。
    • 梁壮; 李良松
    • 摘要: 对于张子和学派的学术传人,学界研究尚不充分.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张子和学派的门人弟子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考证.首先,补充了麻九畴、赵君玉、张仲杰、阎瑀等文人与官吏在金元史籍中的生平记载和医学成就;其次列举了在《儒门事亲》书中出现的学习张子和医术的人物,以家庭成员和平民阶层为主,包括女僮、某家人和焦百善三人.通过对张子和学术传人的考证,可知以《儒门事亲》为界,张子和学派存在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差别,进而讨论了张子和医生兼文士的身份定位与张子和学派的发展等问题.
    • Eaindra Cho Oo; 郭盈; 施苏雪; 涂海强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儒门事亲》医籍文献里的口语词汇,为辞书编撰增补义项,完善辞书编撰,丰富医籍史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 对比《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以及《汉语大词典订补》等语文工具书,采用文献考证法、历时溯源与共时比较、医理与文理相结合的方法举例阐释《儒门事亲》辞书编撰失收的词语义项.结果 因篇幅有限,举例考释九组词语义项,如"通口""困弱""退落""提正""合定""软快""开发""强力""快利"等.结论 词语考释期望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收词、释义、提供语源和始见书证等方面能对各类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起到补充完善和纠误的作用.
    • 梁壮; 李良松
    • 摘要: 不同于传统的三因理论,王冰在《内经》注中提出了四病因说,将病因分为"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四类,但因此内容独特,后世仅在《儒门事亲》中有所回应和发展.《儒门事亲》对四病因说进行了继承和改造,成为其"十形"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形包括风形、暑形、火形、热形、湿形、燥形、寒形、内伤形、外伤形、内积形、外积形.前六者为六淫,内伤形、外伤形、内积形、外积形四形,则是对四病因学说的继承.本文从病案入手详细讨论了四形的理论内涵和临床价值,又从对四病因理论的完整记载、四形对四病因的发展、对王冰方剂理论的发扬三个方面总结了《儒门事亲》对四病因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总结了《儒门事亲》发展王冰学说的历史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