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磁效应

压磁效应

压磁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物理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4203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台州学院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11届学术年会、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等;压磁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延平、朱正吼、周庆贵等。

压磁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4203 占比:99.97%

总计:314283篇

压磁效应—发文趋势图

压磁效应

-研究学者

  • 石延平
  • 朱正吼
  • 周庆贵
  • 张军
  • 金伟良
  • 毛江鸿
  • 臧勇
  • 蒋达国
  • 刘成文
  • 包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胜; 赵政烨; 杨健; 顾益斌
    • 摘要: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加载速率会对铁磁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周围压磁磁场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历史加载速率对后续压磁磁场演变规律的作用,对Q345工程结构钢进行了一系列循环拉伸试验,采用磁通仪对试件压磁磁场进行在线监测,研究试件在经历不同的历史加载速率后,其压磁磁场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历史是影响压磁磁场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 张海洋; 苏树朋; 赵慧琴
    • 摘要: 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显示。具体表现为:震中区域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具有方向转向及幅值弱化的异常变化现象;垂直矢量方向出现明显的南向、北向对冲的异常现象;磁偏角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和高梯级带分布;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分布,并发生弯曲。(2)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冷龙岭断裂北部岩石圈磁场增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低水平;冷龙岭断裂南部岩石圈磁场强度减小,应力变化主要以积累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高水平。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构造应力调整引起的压磁效应可能是造成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
    • 黄爽; 张军; 金伟良; 毛江鸿; 钟小平
    • 摘要: 开展了5根锈胀开裂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试验并实时记录了梁表面的钢筋压磁信号,研究锈胀开裂混凝土梁的疲劳特性和压磁信号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梁疲劳寿命随钢筋锈蚀率增大而急剧减小,梁破坏时混凝土剥落,纵筋发生疲劳断裂;磁信号时变曲线随疲劳进程不断演化,在临近疲劳破坏时曲线形态发生明显畸变,能够反映梁疲劳损伤信息;磁感应强度变化幅值的发展符合三阶段特性,在疲劳初期和破坏前增长明显;磁感应强度变化幅值对钢筋锈蚀敏感,随锈蚀率增加而增大,因此建立了疲劳作用不同阶段磁信号幅值和梁内钢筋锈蚀率的相关关系。
    • 宋成科; 陈政宇; 周思远; 徐玉健; 陈斌
    • 摘要: 漾濞MS6.4地震发生后,在震中周边100km内的地磁重复测点开展了原位观测工作.结合地震前60d内的观测数据,使用丽江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消除了地磁场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成分,获得了地震前后的区域地磁场变化.实测结果表明,震中S侧区域地磁场以负变化为主,震中N侧区域地磁场以正变化为主,距离震中20km测点处的地磁场变化量为-2.82nT,在距离震中100km处未观测到明显的、高于误差水平的磁场变化.进一步利用均匀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了漾濞地震的压磁效应,当选择较大的岩石磁性参数时(应力敏感系数为5×10-3 MPa-1),距离震中最近测点的压磁场为-0.3nT.动电效应的计算结果表明,若不存在较大的电导率(0.1S/m)和较高的孔隙压力变化(10MPa),由孔隙流体流动产生的磁场变化将比实测的地磁变化小1个量级.因此,压磁效应和动电效应仅能定量解释部分地磁场变化,还有其他震磁效应影响了地磁场的变化.
    • 刘德强; 王朝景; 李博; 张海洋; 云萌; 毛丰龙
    • 摘要: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古冶发生MS5.1地震,为探寻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信息,对流动地磁矢量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河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模型,发现震中正好位于磁偏角D分量零值线上,且震区东部出现一定面积显著正异常区;同时追加计算2019年4—9月和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两个近半年期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发现震区东部D分量正异常现象体现在前者,因此判断异常积累时段较早;对比震中东侧昌黎后土桥地磁台站和河北南部隆尧红山基准台2019年6—12月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曲线,推断D分量异常变化大概从近震前一年开始,正异常区的出现可能和孕震时近EW向的主压应力传递至震区东侧两组断裂交汇处造成应力集中发生的压磁效应有关.
    • 叶霄翔; 李良涛; 王海亭; 张昉
    • 摘要: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内钢筋的锈蚀多为坑蚀,反复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疲劳断裂.文中通过外加电流加速锈蚀方法制作了11根带蚀坑的钢筋试件并进行轴向拉伸疲劳试验,分析坑蚀钢筋疲劳过程中的压磁效应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压磁滞回曲线在不同疲劳阶段存在差异,疲劳破坏之前磁感应强度时变曲线发生了显著畸变,可以预警疲劳破坏;试验得到的法向压磁信号演变符合疲劳三阶段规律;蚀坑较深的试件,应力集中效应更加显著,其应力幅值Δσ与磁感应强度幅值ΔB值也较大,疲劳寿命也较低,ΔB可作为评估坑蚀钢筋疲劳损伤程度和疲劳寿命的定量指标.
    • 包胜; 赵政烨; 罗强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历史应力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引入了压磁磁场作为新的损伤指标,对30Cr合金钢进行了循环变幅应力逐级加载试验,采用磁通门磁通仪对试件周围磁场进行整个加载过程中的在线监测,研究了试件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最大应力后,其压磁磁场在循环应力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并且分析了压磁磁场在材料发生不同程度的疲劳损伤时的特征表现。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历史最大应力使得材料内部发生位错和微裂纹,对后续的疲劳加载有明显的影响。
    • 董俊威
    • 摘要: 压磁效应测力传感器具有非接触、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寿命长等特点,可用来测量许多精密仪器的残余应力.现有的压磁效应测力传感器有效测量范围为5 々50 kN,量程有限,难以测量低应力,且线性度及灵敏度较低.现对压磁效应测力传感器的敏感材料进行退火处理,以提高其磁导率和机电转化效率.经静态标定试验表明:传感器在其敏感材料经退火处理后能很好地测量低应力,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线性度.这为非接触条件下更精确地检测结构残余应力及产品性能奠定了基础.
    • 宋成科; 张海洋
    • 摘要: 同震地壳应力变化能够引起地磁场的变化.文中利用成都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并根据芦山MS7.0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和岩石磁化强度-应力的线性模型,计算了芦山MS7.0地震同震引起的稳定地磁场变化.分均值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地磁台观测的同震稳定地磁变化非常微弱,以武汉台和兰州台为参考,同震稳定地磁变化分别为+0.09nT和+0.04nT;秒观测值分析结果显示同震稳定地磁场变化为+0.02nT.压磁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断裂带下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下变化为主,断裂带上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上变化为主,水平分量的变化则比较散乱.当应力响应系数为1×10-3MPa-1、岩石磁化强度为1A/m时,计算得到震中稳定地磁场总强度变化达5nT,而距离震中约15km处为1nT,在距离震中99km的成都地磁台处为+0.007nT.以上结果为同震地磁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