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链燃烧

化学链燃烧

化学链燃烧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27579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七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化学链燃烧的相关文献由890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来宏、赵海波、郑楚光等。

化学链燃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5798 占比:99.89%

总计:276097篇

化学链燃烧—发文趋势图

化学链燃烧

-研究学者

  • 沈来宏
  • 赵海波
  • 郑楚光
  • 肖军
  • 顾海明
  • 金红光
  • 向文国
  • 金保昇
  • 金晶
  • 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金星; 魏书洲; 宋海文; 王鑫磊
    • 摘要: 通过介绍近年来二噁英(PCDD/Fs)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PCDD/Fs控制技术仍未能从进一步控制氧源和碳源角度降低PCDD/Fs排放。着重介绍了化学链燃烧(CLC)技术抑制PCDD/Fs的生成机理、反应过程脱氯效率以及氯元素迁移路径的诊断预测,提出CLC技术所引入的晶格氧可作为PCDD/Fs生成的潜在氧源,应重视对氧载体种类的优选以及改进。同时阐述了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的应用特点,添加剂改进与运行参数匹配是其技术研发的要点。
    • 蒋健俣; 郭雪岩; 霍官平; 王志远; 杨帆
    • 摘要: 使用浸渍法制备了球形与拉西环两种内扩散性能不同的铜基载氧体颗粒,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甲烷化学链燃烧实验,分析了球形与拉西环载氧体颗粒在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中的最大温升及所需时间。结果表明:在还原反应中,甲烷进气流量能同时对拉西环载氧体的反应速率与最大温升产生影响,在总流量较大时有必要控制甲烷与氮气进气流量比;在氧化反应中,拉西环载氧体最大温升高于球形载氧体,反应温度的增大对拉西环载氧体最大温升的提升效果优于球形载氧体。
    • 马利海; 张建利; 郭庆杰
    • 摘要: 化学链燃烧CO_(2)捕集与催化加氢耦合为实现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化学链燃烧技术具有CO_(2)内分离特性,能实现低成本CO_(2)捕集。该过程与CO_(2)活化加氢反应器串联,可实现CO_(2)捕集、活化与资源化的耦合。详细分析了该耦合技术的原理、复合载氧体研究现状及应用,特别是耦合制低碳烯烃的可行性,为化学链燃烧CO_(2)捕集与活化加氢耦合技术的潜在应用,以及煤化工过程副产CO_(2)活化与资源化提供了理论参考。载氧-催化双功能颗粒的设计是实现这一耦合技术的关键,开发高效稳定的载氧体用于提高CO_(2)加氢制备低碳烯烃的转化率和产率,以及反应机理的探索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张文楷; 沈来宏
    • 摘要: 为更好地研究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在流化床热重分析(FB-TGA)反应器上进行了赤铁矿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实验,并采用Kunii和Levenspiel提出的两相流化床简化模型耦合单颗粒表观细化的一阶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载氧体在流化床内循环不同阶段的反应动力学特征,确定了循环不同阶段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范围.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在900°C时,第1次、第60次、第120次循环中表观细化模型选定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65±0.02)×10^(-2)m^(3)/(mol·s)、(2.83±0.02)×10^(-2)m^(3)/(mol·s)和(8.40±0.02)×10^(-2)m^(3)/(mol·s);随着氧化还原反应循环的进行,载氧体的反应性能降低,选定更高反应速率数值的模型可以描述实验过程.该模型能准确地描述载氧体在整个氧化还原反应阶段不同时期的反应动力学特性.
    • 黄尚; 王晓雪; 罗春欢; 苏庆泉
    • 摘要: 氨气是PM_(2.5)的重要前体物之一,为了脱除以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NH_(3)-SCR)技术产生的脱硝烟气中的逃逸氨,基于固定床反应器对30-CuO/Al_(2)O_(3)的脱除逃逸氨反应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由于30-CuO/Al_(2)O_(3)具有载氧体的属性,当反应气体中不含O_(2)时仍发生了基于氧化态载氧体(CuO)的氨脱除过程,由此证明了基于30-CuO/Al_(2)O_(3)的氨脱除过程包含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且基于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的氨脱除的N_(2)选择性明显高于基于选择性催化氧化机理(SCO)的氨脱除的N_(2)选择性。研究SO_(2)对逃逸氨脱除机理的影响发现,当反应气体中含有50μL/L SO_(2)时,与不含SO_(2)相比,350°C下的NO选择性从38.0%大幅降至2.7%,结合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认为,含有SO_(2)时的逃逸氨脱除机理以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为主。
    • 李常颖; 宋长忠; 郝松涛; 李泽; 霍心广
    • 摘要: 为提高Fe基载氧体性能以及研究锡盟褐煤化学链燃烧特性,以硝酸盐试剂及CuO粉末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且使用固定床制备褐煤焦样,对制得的载氧体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了褐煤及其煤焦的化学链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制得的载氧体完成了良好的结晶过程,且经CuO修饰后的载氧体中出现了CuFe_(2)O_(4);在褐煤化学链燃烧实验中,相比于不经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修饰后的载氧体具有更好的反应活性,具体表现在碳转化率方面,通过对不同质量分数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进行实验分析,10%CuO修饰的载氧体褐煤化学链燃烧中碳转化率为94.84%,较不修饰情况下的89.49%提升明显,同时碳转化速率峰值为23.81mol·%·min^(-1),在相同时间内较不修饰情况提升4.21mol·%·min^(-1),使用10%CuO修饰的载氧体进行褐煤焦化学链燃烧实验时碳转化率高达95.80%;循环实验中,15次化学链燃烧实验循环后,褐煤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为88.69%,对反应后的载氧体表征分析表明,10%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性能。
    • 孟庆龙
    • 摘要: 铁镁载氧体实验中,随着MgO的添加,铁基载氧体中铁镁氧化物逐渐增多。Fe_(2)O_(3)负载MgO后,CO-TPR出峰时间变短,说明MgO能够提高Fe_(2)O_(3)与CO的反应活性。Fe_(8)Mg_(2)载氧体相对于实验中其他铁镁载氧体,TPR峰总面积最大,Fe_(8)Mg_(2)载氧体还原能力最强,还原效果最好。通过对铁镁载氧体形貌图对比研究,发现MgO的添加能够减轻铁基载氧体的团聚和烧结。
    • 王翠苹; 梁文政; 王坤; GEORGY Ryabov; 赵荣洋; 单明玄; 岳光溪
    • 摘要: 市政污泥的低碳资源化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化学链燃烧/气化技术是通过载氧体在污泥燃料和空气之间的循环反应实现污泥热解继而燃烧和碳捕集。采用廉价易得的铁基载氧体开展市政污泥化学链燃烧研究,为探究市政污泥基于铁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初始阶段的热解机理,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13)C固体核磁等表征手段结合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确定了典型市政污泥所含元素种类、化学价态以及成键方式,从而确定其分子团化学结构;以AlFeO_(3)的载氧体形式,构建了污泥独立热解和载氧体表面热解2种结构模型。通过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ReaxFF MD),主要针对升温速率和热解温度2个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污泥独立热解的产物主要为有机气体,升温速率过高不利于污泥分子团热解,选取16 K/ps较为合适;热解温度的升高和载氧体的存在均促进了污泥化学结构的热解,减少了焦油生成;无载氧体作用时,N元素在不同升温速率下,主要迁移至重质焦油中参与后续的燃烧反应;热解温度对含氮产物的生成影响不大。而载氧体的存在促使含氮活性基团的生成,进而产生NO并部分还原为N_(2);S元素主要迁移至小分子量碎片中,或以H_(2) S形式析出。因此,铁基载氧体提升了固体燃料的热解速率,可减少焦油产生,降低了NO_(x)生成,但对SO_(2)排放影响不大。
    • 杨开宇
    • 摘要: 在中国能源供应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电力供应仍以燃煤电厂为主的状况下,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二氧化碳捕捉技术作为可能的兜底技术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主流的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得出了富氧燃烧技术尤其是化学链燃烧技术、氧化钙循环捕捉技术与燃煤电厂的工艺耦合性好、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燃煤电厂存量市场的技术改造。
    • 唐霜; 罗春欢; 苏庆泉
    • 摘要: 油气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基于化学链燃烧原理,以油气类VOCs的代表性物质之一正己烷为处理对象,开展了正己烷的脱除实验研究。首先基于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正己烷与氧化态铜基载氧体的直接化学链燃烧反应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低于350°C时,正己烷的脱除率和载氧体的还原利用率均较低,而将反应温度提高到400°C以上时,载氧体上产生了大量积炭,表明直接的化学链燃烧无法较好的脱除正己烷。为此,探索了先对正己烷进行水蒸气重整将其转化为易于化学链燃烧的H;和CO,然后再对H;和CO进行化学链燃烧,即耦合了水蒸气重整和化学链燃烧的方法。基于该方法的正己烷脱除实验中,发现在正己烷液相空速1.0 h;、水碳比1.0和反应温度高于420°C的条件下,在7.5 min时,正己烷脱除率和载氧体还原利用率均高于75%且无积炭发生,表明耦合了水蒸气重整的化学链燃烧工艺可较好的处理正己烷。载氧体的XRD表征结果表明,在本工艺的化学链燃烧反应中铜基载氧体的氧化态物种为CuO,而还原态物种为Cu。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