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势

动势

动势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绘画、园艺、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专利文献124554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理论导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采写编等; 动势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传刚、唐吉青、冯连生等。

动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24554 占比:99.82%

总计:124778篇

动势—发文趋势图

动势

-研究学者

  • 刘传刚
  • 唐吉青
  • 冯连生
  • 张志刚
  • 贺小兵
  • 尹佐生
  • 杨士杰
  • 郑萍
  • 隋义
  • 丁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艺术家要直面生活,生活不仅给予了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也呼唤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直面生活,就是要用艺术的形式发现和揭示当代生活的本质,表现出当代生活中所蕴含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真、善、美。本期报道的名家是张松和云平。张松先生把优秀的传统笔墨与新时代的艺术表现语言进行高度嫁接,画出了江南山水的力感和动势,画出了江南山水的神骨气质和巨大能量,画出了江南山水的火热现实和灿烂前景。
    • 陈钰澈
    • 摘要: 每当周围出现有趣的事物,人们常常只会聚焦于事物本身,而忽略当下正在观看和拍照的人,以及他们会显露出什么样的神情和动作。《定格·瞬间》这件作品正是将拍照的人作为创作的表现对象。在构图上,为了让观者聚焦于拍照之人,我有意切断了拍照之人与所拍之物的联系,单独将他们置于画中,并通过环形动势来表现多个不同姿态的人物之间的疏密关系。在设色上,我运用深浅不一的墨线勾勒衣纹,以细腻的黑、白、灰色渲染衣服底色,以此形成线与面之间的丰富变化和轻重对比。
    • 大观(文/图)
    • 摘要: 初拿相机时,追求的是对焦准确,持机平稳,画面清晰。随着拍摄与学习的积累,我开始在街头捕捉各类模糊的影像。在虚与实的转换映衬间,或凸显动势,或营造气氛,或平添意趣。这期我们聊聊街头摄影中的另类手法:模糊。
    • 李静; 邓光华
    • 摘要: 盆景扭转型力感作为盆景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提出了盆景中扭转变形和力感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盆景力感与动势的关联,并结合作品案例和相关指标探讨了盆景中扭转变形的艺术表达类型及强度.
    • 魏圩
    • 摘要: 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离不开演奏者的"乐感".但"乐感"并不能直接与"味"产生联系."乐感"需要具体的演奏动作才能呈现.而具体的动作又与演奏者自身的动势、体势密切相关.从演奏者的指法动势、运指动势以及呼吸体势三个方面,力图阐释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与动势、体势的内在联系.
    • 王媛媛
    • 摘要: 汉字书写是一门美的艺术。若要“练字的过程”成为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教师需以“趣”促学,从姿势、运笔、结构、行款等方面引导学生爱书写、会书写,从而领悟书法世界的美妙意蕴。一、口令激趣,姿势之美汉字书写需要注意笔画间内在的衔接、联络和动势:点画呼应,左右顾盼,笔断意连,相避相依……只有姿势规范、正确,才能保证书写时的笔力和速度,做到轻重缓急、挥洒自如。
    • 潘天寿
    • 摘要: 此幅作品造景布置极具匠心,古松主干与危石重心向右,颇具动势,但主干上一枝突兀转向的枝干又使逸出画外的动势折回画内,并使全画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微妙平衡古松枝干老辣,笔笔柔初有力,松叶似钢针密集,得奇崛清峻、高华挺拔之形神,峭壁点划非常有力度,山头上又小山头迭出,意象丰富,更增添了黄山云海茫茫之感。
    • 黄露
    • 摘要: 我来欣赏在作品《地球上的村庄》中,亨德瓦塞用大大小小的螺旋线表现树,用弧线表现蜿蜒的小路、分割湖泊。长长的波浪形曲线横穿画面,不仅表现出了马路,还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动势,让我们感受到树木和房子似乎在随风起舞,在欢乐地歌唱。
    • 欧阳友权; 严立刚
    • 摘要: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主要体现为:收费阅读成为网站盈利的主要模式、全版权运营新形式已然形成,广告收费成为重要来源.实现新媒体产业化,就要正确把握新媒体产业链流程、合理化解技术与人文的冲突以及追求内容精品化.新媒体文艺产业化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丰富了文艺的选择性、促成了文艺的最大效益化并有助于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产业化的过程应避免市场法则过分操纵文艺,要实现文艺滤选的严谨化,注重文艺的多样性,促进新媒体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 陶海林
    • 摘要: 《四体书势》作为魏晋时期极为典型的书论著作,是美学体系中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国传统书体论著.本文基于《四体书势》中的《字势》《篆势》《隶势》,分别展开比较和探讨,对各书势中所要比较的内容和观点逐一摘录汇总,并从两大层面比较论述:一是对《字势》《篆势》和《隶势》的书体形式层面分析比较(含“观物取象”的鉴赏角度、“意象”的主客观统一和谐的创作观),二是从“势”的层面比较(含“笔势”、“动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