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制度结构

制度结构

制度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758140篇;相关期刊36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甘肃理论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财务学年会、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等;制度结构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段云龙、姚伟、袁庆明等。

制度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8140 占比:99.97%

总计:1758651篇

制度结构—发文趋势图

制度结构

-研究学者

  • 段云龙
  • 姚伟
  • 袁庆明
  • 肖国兴
  • 向刚
  • 庄子银
  • 李银才
  • 王金平
  • 邹薇
  • 万晓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倩影; 王纯强
    • 摘要: 我国公司法虽对人格否认制度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关联公司的人格否认却长久地停留在司法试验阶段而未付诸立法。公司法应将关联公司纳入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制范畴,在厘清现阶段法律适用逻辑的基础上,参照《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进行条文设计,在附则中明确关联公司较之于独立公司之内涵,通过司法解释对关联公司的类型、行为模式予以适度补充。同时,始终遵循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严格受控,谨慎地划定其适用场域,避免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的行为人的权利被反向侵害。
    • 颜烨
    • 摘要: 突发公共事件以社区为本的应急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根本上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应急能力的韧性社区,但是影响社区应急方式及其功能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制度—结构):社区外部的政体结构和制度文化因素;社区内部结构因素及其应急功能的差异。有效应对突发灾难,关键在于通过积极有效的社区营造等方式,将客观因素转化为应急动力,从而基于社会系统(要素)、应急管理环节(过程)理论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韧性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体系,包括有效的应急运行机制建设。
    • 杨鑫; 张哲晰; 穆月英
    • 摘要: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部分地区进展相对滞后。利用制度变迁及制度配置理论,分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地区小农户对农业水价提高的接受意愿较低,客观上造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难以发挥作用。该困境的核心成因是奖补政策无法缓解改革中的小农户风险,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对已有非正式农业用水制度的路径依赖,催生了对农业水价新制度的适应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初级制度不够完善,加剧了农业水价提高后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提出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水价改革的微观主体管理模式,将生存灌溉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纳入奖补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 魏学文
    • 摘要: 从目前情况来看,包括高校在内的基层巡察工作在体系性、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探索建立适合基层高校巡察的制度结构,能够为提升基层巡察科学化水平提供助力。
    • 罗昌瀚; 赵秋运; 李致远; 张骞
    • 摘要: 新结构经济学是对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成败经验的总结,试图对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现象提供一个系统性解释。它是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从要素禀赋结构这一基本的外生变量出发来研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的一门学科,主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推动生产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升级。新结构经济学在制度结构分析方面存在理论拓展的需求,应该重视对制度结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结构制度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假说和三个亟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 郑婧伶
    • 摘要: 邻避设施所具有的环境负外部性,容易因为部分社会公众的过度渲染和夸大其词而加剧风险扩散,导致原本可能只是关于风险议题的有限事项迅速演变为具有突然爆发性以及快速扩散性等趋势的社会稳定风险事件。这主要在于新媒体情境下的新型风险事件的制度结构、动员结构、话语机会结构中存在滞后性因素,引致公众情绪在信息冲击下强烈波动,继而采取较为极端的对峙行为。为此,政府管理者应进一步做好议题设置科学化、信息机制标准化、情绪控制理性化、动员机制约束化等工作。
    • 杨宇; 陈丽君
    • 摘要: 产业扶贫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保障,但实践中却出现了"理性制度无法取得理性结果"的执行困境.现有研究分别从主体行为、制度结构与治理情境三个视角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主体行为视角从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执行的直接因素;制度结构视角从治理体制、组织模式与制度逻辑等方面挖掘了"形塑"该问题的制度基础;而治理情境视角则探讨了造成各地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差异的要素禀赋、产业选择、产业运作模式及关系网络等情境性因素.现有研究虽较全面地甄别了影响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各因素,但仍存在着缺乏整合的分析框架,忽视基层行动者的调适功能,理论提炼与对话稍显不足以及难以识别影响政策执行的共通性因素等问题.后续研究可借鉴制度分析和发展(IAD)框架中的多层次分析思想,建立整合三大视角的统一分析框架,挖掘治理情境中的调适性因素,探讨治理情境与行动者的不同互动模式,寻求与已有政策动员及国家治理理论对话,并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以实现理论的整合与突破.
    • 丁志刚; 李天云
    • 摘要: 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经国序民"在于"正其制度".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而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又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发挥着主轴性和支柱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迎来新一轮"制度转向",政治制度建设提速增效,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提炼和拓展完善,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更新已成为国家治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内容体系、内在结构和基本功能切入,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为总体框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实践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从规律结构、价值结构、层次结构与逻辑结构四个维度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结构进行了理论阐释,进而指出转化与载体功能、协调与稳定功能、动员与整合功能、代表与回应功能、规范与治理功能以及激励与创造功能等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
    • 王成; 李珊珊
    • 摘要: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其内涵主要包括和谐相生的自然观、中庸平和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其中,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是由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通过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所奠定;其制度结构具有核心一元性与结构多元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稳定有序、整合共治的特征;其理论体系则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中国革命实践与本土化理论创新有机融合而成,从而使整个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和合"价值取向.
    • 吴鲁平; 简臻锐
    • 摘要: 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精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还缺乏相关方面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本文依据2020年12月对北京市9所高校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新型政党制度认同可分为基于对制度理念、制度结构、制度效能、制度定位的优势和制度的情感归属而分别产生的合法性认同、合理性认同、实效性认同、现实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大学生对新型政党制度认同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公平感和抗疫成功归因是正向预测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重要中介变量,同辈群体因素和制度比较优势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显著,家庭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的间接效应明显。汇聚多元主体增强制度认同合力、建构制度优势话语促进制度认同转化、突出制度公平夯实制度认同之基,是精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重要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