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离涡

分离涡

分离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31500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动力年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年会等;分离涡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正寅、刘仙名、刘宇杰等。

分离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1500 占比:99.97%

总计:231579篇

分离涡—发文趋势图

分离涡

-研究学者

  • 叶正寅
  • 刘仙名
  • 刘宇杰
  • 张景新
  • 王嘉炜
  • 王正明
  • 符松
  • 贾希诚
  • 于昆龙
  • 何伯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源; 陈二云; 杨爱玲; 张广
    • 摘要: 针对翼型表面的流动分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随行波结构流动控制的机制。为了验证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将翼型表面静压曲线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吻合程度较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随行波的相对弦长长度,有助于改善翼型的气动性能。当攻角小于3°时,随行波位于分离点之前,沟槽内形成顺时针旋转的二次涡,有助于加速边界层低速条带;在大攻角下,随行波位于分离点之后,顺时针卷起的分离涡在沟槽内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二次涡,与分离涡互为反向涡对,减小了尾缘分离区范围。翼型表面随行波能有效地控制边界层流动。
    • 王亮
    • 摘要: 基于雷诺平均数值计算方法,针对进出口面积相等的两种布局抽吸孔设计,分析了超声速进气道在不同反压比的进气道流场特性,尤其是不同压比条件下抽吸孔内的流场变化情况,获得了进气道从起动到不起动的抽吸孔内的流场变化及壁面压力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反压比的增大,在进气道喉部区域形成较强的密度梯度;模型-1的正激波传播到进气道唇口区域,正激波使得马赫数降低到0.68,抽吸孔进口壁面出现分离现象,分离引起的再附激波使得马赫数增加到1.37,进气道是起动状态;而模型-2在压比等于15.1时,抽吸孔左侧壁面出现较大的分离包,进气道唇口出现溢流,进气道出现不起动现象。
    • 杨瑞; 周楠楠; 温威月; 杨伟; 顾恩鑫
    • 摘要: 基于SST k-ω模型,分析了前缘添加辅助小翼后,在2°~22°攻角下对主翼S809翼型的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攻角2°~6°下,主翼的升力减小,阻力增加,但当攻角达到8°时,前缘辅助小翼使得主翼升力增加,阻力减小,升阻比增大.通过分析主翼在10°、14°、18°和22°大攻角下的流动分离规律和增升机理,表明前缘辅助小翼的存在有效抑制和延迟了流动分离,有效抑制了分离泡,从10°和18°的涡量云图可以看出,前缘辅助小翼上产生的涡对主翼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计算提取了在14°、18°攻角下翼型吸力面不同高度的x方向速度,在边界层内相同高度的x方向速度分量值大于原始翼型的,表明沿翼型表面x方向流体拥有更大的动能,有助于主翼在大攻角下提高气动性能.
    • 李博; 商丹丹; 贾晓奇
    • 摘要: 本文通过改变无蜗壳离心风机的进口流量,来研究其对风机压力、效率以及流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工况下无蜗壳离心风机的流动损失的原因是在叶片吸力面产生了分离涡,在大流量工况下由于二次流等引起流动损失。通过改变风轮的叶片数研究风机的内部流动,改型叶片数为6的叶轮可以减少分离涡和抑制二次流的效果,使得风机的效率有一定提高。
    • 陈健翔; 杨睿月; 黄中伟; 李根生; 秦小舟; 李敬彬; 武晓光
    • 摘要: 采用改进的分离涡模拟方法配合剪应力输运模型分析旋转射流涡结构、速度场、压力场的演化过程,探索喷嘴压降对大涡结构发展和湍流脉动波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射流涡结构的发展可划分为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阶段、过渡阶段和旋转不稳定性阶段;旋流作用能够显著增强径向湍流脉动、增大射流扩散角,湍流脉动耗散是下游射流速度衰减的主要原因;随压降增大,射流速度和脉动幅度都相应增大,速度分布的对称性增强,沿轴线方向的压力脉动特征和涡旋输运强度显著增加,但当喷射距离超过约9倍无因次喷距后,提升压降并不能提高旋转射流的有效冲击距离,但可以增大旋流强度和射流扩散角。旋转射流更适用于需求大孔径的径向水平井钻孔、煤层气水平井造穴和煤矿巷道钻孔卸压等工程场景。
    • 卢春玲; 刘宇杰; 陈锦焜; 李秋胜
    • 摘要: 以台北101大楼为研究对象,应用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SRFG)模拟了台北101大厦周围风场的湍流入口边界条件,采用分离涡方法对该建筑进行数值风洞模拟.根据大厦外形特征,建立了几何模型,用于大厦风荷载的数值模拟;基于大厦振动监测系统得到的结构模态、自振频率等数据,建立了大厦的结构模型,用于气弹响应分析.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以及风洞测力试验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对比,以验证数值风洞的有效性.对是否考虑流固耦合的大厦数值模型的等效风荷载及风致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流固耦合效应对大厦周围风流场的影响.对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顺风向上,建筑物的风致响应不易受流固耦合效应影响,而在横风向上,考虑了双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其等效静风荷载及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均小于未考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在流场上,流固耦合效应减小了建筑两侧的涡量,但会产生较大的脱落涡旋,可能会对下游建筑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 戴成元; 张浩; 刘宇杰
    • 摘要: 本文以TTU标准低矮建筑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Standard k-ε、RNG k-ε、Realizable k-ε以及分离涡模型对低矮建筑周边风场进行数值模拟.为较好满足大气边界层的自保持性要求,对RANS模型底部和顶部边界条件进行修正,确保建筑物与大气相互作用时来流条件基本保持不变,并由新的湍流脉动流场生成方法DSRFG模拟风场的湍流边界条件.在定常与非定常风场下分别计算分析不同湍流模型下低矮建筑周围的风场及风压分布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WERFL实测数据以及TJ-2风洞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RANS模型能够模拟出结构周围流场的一般特性,但对流场的湍流特性模拟效果不佳;相比RANS模型,分离涡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流场的湍流分布及结构背风处涡旋的分离脱落情况,模拟结果可为低矮建筑抗风设计方法提供论证依据.
    • 杨龙; 胡常莉; 罗倩
    • 摘要: 为了分析近壁面流场结构对附着型空化初生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不同来流攻角条件下绕平头回转体初生空化的形成及流动特性研究.采用均质两相流模型并耦合大涡模拟(LES)方法和Zwart空化模型,对绕平头回转体初生空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LES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绕平头回转体的初生空化流动,计算得到的空穴形态及其随时间的演变过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各攻角条件下的初生空穴均呈不规则的团泡状,不对称地分布在回转体肩部的分离涡区域内;随着攻角增大,回转体迎流区域的初生空穴分布范围逐渐减小,背流区域的初生空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初生空穴的分布规律与时均分离涡结构紧密相关;随着攻角增大,迎流面分离涡尺度逐渐减小并向回转体头部及壁面移动,背流面分离涡尺度逐渐增大;大攻角条件下,在回转体背流面的分离再附着点附近出现二次分离现象,促使初生空化在此处形成.
    • 刘宗凯; 陆金磊; 薄煜明; 王军; 汤兆烈
    • 摘要: 当潜艇在水下高速行进时,海水会在潜艇表面形成脱体边界层和分离涡,大尺度分离涡的生成和脱体会引起潜艇力与力矩的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潜载激光武器随动系统的跟瞄精度与毁伤效能.以潜载激光武器粗精复合轴跟瞄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潜艇流噪声对粗、精两级跟踪输出误差的影响.基于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通过层次结构网格下的有限体积法分析了1×107雷诺数下6°偏航角潜艇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并通过坐标解算将流体对艇体的扰动转化到光轴坐标系;获得了粗、精复合轴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搭建了闭环控制器,获得了粗、精通道对特征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特性;分析了粗、精复合轴随动系统对潜艇流场扰动输出误差的补偿效果,并从流场演化和压力矩脉动层面分析了大尺度分离涡对跟瞄输出误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精复合轴随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补偿潜艇扰动带来的光轴输出误差,方位角、俯仰角的波动和跟瞄输出误差主要由围壳端面产生大尺度分离的梢涡引起的压力矩脉动造成,艇身扰动因其周期较长而对输出误差没有特别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