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公共品

农村公共品

农村公共品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财政、金融、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2230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求实、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MAM2010)、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社会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农村公共品的相关文献由345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清成、王金国、唐娟莉等。

农村公共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2230 占比:99.68%

总计:92526篇

农村公共品—发文趋势图

农村公共品

-研究学者

  • 廖清成
  • 王金国
  • 唐娟莉
  • 刘瑞峰
  • 刘蕾
  • 周思勤
  • 李郁芳
  • 毕红霞
  • 汪希成
  • 温铁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央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知,乡村振兴将是未来中国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总纲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自直辖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重庆市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着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等.从农村公共品中的生活性设施建设和生产性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重庆市农村公共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许铭萱; 卞瑛琪
    • 摘要: 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的背景下,PPP模式通过细分公共品产权,能够激励私人部门提升建设效率,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然而农业类PPP出现了落地难、项目类型单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项目投资回报率有限、政府违约以及监督缺位.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在项目开始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注重供需匹配,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运营维护.
    • 望超凡
    • 摘要: 资源下乡背景下,部分农民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不合作行为是阻碍村级公共品得到充分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实地研究发现,项目落地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造成破坏,形成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落地成本",农民不愿承担这一成本是其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源.广西星村的经验表明,通过转变资源下乡形式、调整基层治理单元并强化规则供给,可以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村社包干"模式.该模式能够重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并激活基层民主,从而有效激发农民承担"落地成本"的意识与意愿,实现对农民不合作行为的有效治理."村社包干"模式的提出为资源下乡背景下的村级公共品供给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陈聪
    • 摘要: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5个维度19项指标权重,综合评价了2011—2017年31个省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17年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表现出东部高于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从整体来看,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就区域而言,农村公共品供给对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正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趋势。
    • 刘锐; 付悦
    • 摘要: 农村公共品有两大问题,即从何处获得供给资源及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农业税时期,国家供给责任不清晰,农民供给任务过重,基层治理出现问题;后税费时期,国家强化供给责任,无论项目化管理技术,抑或向市场购买服务,均存在基层实践问题.如果允许县域适度整合项目资金,以村社集体为载体输入项目,能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目标.
    • 陈志; 李子贡
    • 摘要: 农村公共品供给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发达国家在供给标准化上走在了前列.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标准化上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以来已经实现城乡均衡,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标准化运作经验对我国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标准化有诸多借鉴意义.
    • 黄丽芬
    • 摘要: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 成华
    • 摘要: 农业税费改革后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的变迁,引起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进行了评价.文章对此类研究进行归纳后发现,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通过研究农民消费结构间接考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情况;二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直接考察公共品投入—产出供给效率;三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考察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主观满意度;四是建立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水平.
    • 李元洪; 桂华
    • 摘要: 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是决定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需要完成各种工程建设,而且内含着基层各部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协调过程.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涉及的诸多关系问题、利益问题都属于基层治理问题.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决策机制是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不断演变,农村税费改革前其主要受资金来源问题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其主要受供给决策机制影响.成都市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将资金投入与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并在村级治理中构建分配型民主机制.实践证明,分配型民主机制有利于较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对于解决国内其他农村地区的相关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 李玉红
    • 摘要: 随着北京市农村公共品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评价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构建北京市8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农村公共供给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农村社会保障、 公共教育的供给效率评价最高,其次是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而产业服务、医疗卫生、村庄规划与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体育服务方面供给效率评价较低.整体而言,北京市农村公共品供给绩效得分不高,为3.156,供给效率有待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