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关节突关节

关节突关节

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0313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解剖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军、杨卫新、李康华等。

关节突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0313 占比:99.71%

总计:50460篇

关节突关节—发文趋势图

关节突关节

-研究学者

  • 李志军
  • 杨卫新
  • 李康华
  • 保国锋
  • 崔志明
  • 昝云强
  • 王星
  • 何怀
  • 张少杰
  • 张金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佳妮; 张娟; 陈剑
    • 摘要: 在腰椎手术中椎弓根螺钉常用来增强脊柱稳定性。内固定易导致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发生退行性变[1]。据报道,腰椎手术后导致的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病率为16%[2],部分文献报道甚至高达75%[3]。在无内固定的病人中,腰后支射频消融可作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首选治疗方式[4],操作得当则几乎没有并发症[5]。在有内固定的病人中风险尚未明确。
    • 陈丞; 赵江峰; 沈海燕; 徐小青
    • 摘要: 目的 比较腰椎关节突关节腔内脉冲射频与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关节突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脉冲射频组和地塞米松组,各45例。采用CT引导技术,将穿刺针放置腰椎关节突关节腔内,脉冲射频组给予脉冲射频治疗(<42°C、5Hz、5ms、55V、 360s,2个周期),地塞米松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地塞米松(0.5%利多卡因1ml+10mg地塞米松混合液),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3、6个月使用VAS评分评估下腰痛的严重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后1周地塞米松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脉冲射频组,而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脉冲射频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地塞米松组。治疗6个月后,脉冲射频组疼痛有效缓解的病例数显著多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突关节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和脉冲射频均可显著降低下腰痛的疼痛程度,脉冲射频的疗效可以持续至术后6个月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地塞米松注射。
    • 程爵富; 诸葛京乐; 罗家利; 木明江·依沙克; 沈进稳
    • 摘要: 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慢性腰痛的潜在来源,包括小关节紊乱、关节突关节炎等涉及关节突关节的病变。目前,对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诊疗尚存较多争议,而介入技术具有损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已经成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将从针刀疗法、关节腔内注射、低温冷冻去神经术、射频热凝消融术、脊神经阻滞术等5种介入治疗进行介绍。
    • 徐天同; 方钊; 乔攀; 张黎龙; 田融; 邵睿
    • 摘要: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L_(5)上关节突切除程度对L_(4~5)节段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29岁青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对其腰椎L_(1)~S_(1)节段进行三维CT扫描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健康无退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A。对模型A模拟腰椎间盘切除关节突成形术,分别切除L_(5)椎体上关节突25%、50%、75%,建立成形后模型B、C、D。对L_(1)椎体施加负荷,使其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个方向运动,测量腰椎运动范围及6个方向运动时L_(4~5)椎间盘所受最大应力值(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模型A、B、C、D前屈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35、0.256、0.247、0.289 mPa;后伸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7、0.151、0.292、0.266 mPa;左侧曲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649、0.64、0.722、0.932 cm,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82、0.278、0.284、0.743 mPa;右侧曲的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829、0.798、1.041、0.928 cm,椎间盘应力分别为0.379、0.357、0.531、0.472 mPa。结论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75%时,前屈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50%时,后伸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关节突成形术对于成形侧的侧弯运动影响较对侧更加明显。
    • 吴永乐; 郑南生; 黄田; 张育专; 李涛; 林鸿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两种复位方式在手术治疗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性椎体骨折伴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性椎体骨折伴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手术复位方式的不同分为提拉组(67例)和撬拨组(61例),提拉组于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撬拨组采用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去除外固定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感觉功能评分、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且提拉组各项评分高于撬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复位与撬拨复位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性椎体骨折伴脱位疗效明确,但前者复位更有效,中远期神经根功能恢复更佳。
    • 张浩; 王杨; 成荣君; 曲晨; 张雅萍; 孙运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7月 ~2018年7月于本科收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药物+物理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超声组较对照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两组TNF-α和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超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超声组治疗前后的TNF-α与VA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r=0.435、0.342,P<0.05);IL-1β与VAS评分亦呈正相关性(r=0.375、0.358,P<0.05).超声组优良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7.5%和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未发生穿刺针误入腹腔、胸腔、内脏或血管等并发症情况.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 许永利
    • 摘要: 认识一下腰椎腰椎是维持人体直立活动非常重要的部位,承受大部分身体的重量„腰椎共由5个椎体组成,椎体之间靠椎间盘和两侧的小关节连接。腰椎小关节,又称为椎间关节、关节突关节,是位于腰椎椎体之间,由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周围包绕关节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
    • 康永生; 梅伟; 王庆德; 郭润栋; 刘沛霖; 姜文涛; 王仲伟; 张振辉; 苏锴
    • 摘要: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 ±3.7)岁].损伤节段:C4/5 11 例,C5/6 19例,C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I期前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2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Lenke分级,了解椎间植骨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 ±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 ±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 ±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4.9±0.8)mm]较术前[(3.3 ±0.6)mm]提高(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 角[(6.5 ±2.1)°]较术前[(-4.6 ±3.6)°]增加(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程度A级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 ±17.6)%.结论 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 汪涛; 肖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结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患者74例,按照入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7例,分别采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和单纯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神经阻滞组)治疗。2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均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14 d,并进行臀桥、单侧臀桥、侧卧提臀、卷腹、小燕飞等腰肌康复锻炼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6个月,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进行腰部等速肌力测试并记录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测量腰部无痛活动角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腰腿疼痛NR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0.42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腰腿疼痛NR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9.278,P=0.000)。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0.423,P=0.479)。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12±1.56)分,(1.47±0.29)分,(1.61±0.55)分,F=16.556,P=0.000;(7.09±1.43)分,(1.52±0.37)分,(2.13±0.61)分,F=14.234,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931;t=0.646,P=0.519)。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腿疼痛NRS评分低于神经阻滞组(t=3.851,P=0.000)。②ODI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3.42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OD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4.364,P=0.000)。2组患者ODI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7.192,P=0.593)。2组患者ODI评分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6.84±4.29)分,(4.34±1.09)分,(4.79±1.21)分,F=17.479,P=0.000;(16.14±4.13)分,(4.56±1.09)分,(5.74±1.44)分,F=13.563,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5,P=0.476;t=0.868,P=0.388)。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ODI评分低于神经阻滞组(t=3.072,P=0.003)。③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4.005,P=0.00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2.621,P=0.000)。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9.043,P=0.341)。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92.47±10.49)%,(72.34±8.05)%,(75.47±9.41)%,F=5.783,P=0.000;(91.47±13.41)%,(72.52±9.04)%,(81.59±11.14)%,F=4.025,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7,P=0.721;t=0.091,P=0.928)。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低于神经阻滞组(t=2.552,P=0.012)。④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9.47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1.413,P=0.000)。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2.347,P=0.573)。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6.54°±12.11°,38.72°±5.44°,40.44°±8.97°,F=9.249,P=0.000;75.29°±13.05°,37.37°±7.52°,53.21°±11.44°,F=14.178,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7,P=0.671;t=0.884,P=0.379)。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无痛前屈角度小于神经阻滞组(t=5.343,P=0.000)。⑤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545,P=0.00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4.213,P=0.000)。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1.247,P=0.612)。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9.33°±7.09°,63.24°±6.51°,65.97°±8.04°,F=4.874,P=0.000;80.41°±8.21°,64.97°±7.54°,74.97°±9.17°,F=6.037,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1,P=0.103;t=1.455,P=0.721)。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无痛后伸角度小于神经阻滞组(t=6.433,P=0.000)。⑥安全性。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神经阻滞组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例,停药后好转;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采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与单纯采用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比较,二者在缓解患者腰腿疼痛、增加腰椎活动度、改善腰部肌力平衡、恢复腰椎功能方面近期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的中期疗效优于后者。
    • 冯敏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骨性关节炎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非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进行CT检测、侧位X线片检测,并上传至计算机中,对L4/5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及椎体矢状面的夹角、L4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夹角进行测量,并从CT片上观察小关节突关节骨性退变程度及骨性关节炎,对所测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偏向呈矢状位,分别为34.82o±5.92、47o和12o±5.27o,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倾向于水平位,测量数据分别为:112.75o±5.92o和101.61o±4.92o,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骨性关节炎程度高度相关.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于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矢状化、水平化高度相关、腰椎关节突关节面方向的矢状化与骨性关节炎程度高度相关.关节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退变程度及方向的变化,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具有一定的病因学研究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