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038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求实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年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12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等;价值整合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华安、张伟、涂小雨等。

价值整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038 占比:98.38%

总计:12236篇

价值整合—发文趋势图

价值整合

-研究学者

  • 刘华安
  • 张伟
  • 涂小雨
  • 陈付龙
  • 乔凯
  • 冯留建
  • 周四平
  • 唐世纲
  • 姚则会
  • 安世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洪洋; 徐肖艺
    • 摘要: 离婚冷静期的设立是为了实现秩序、权利、自由、正义、平等、效率等法律价值,但是由于离婚的原因和情形各不相同,并非每种情形的离婚冷静期都能实现法律价值。离婚冷静期,应考虑到法律一般性与其所规范的法律行为具体性之间的缝隙,在一般性的规定中要考虑到具体法律行为的特殊性,应由千篇一律改为区别对待,修改的依据就是离婚冷静期对于每种协议离婚情形所具有的法律价值:有一般价值的保持,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的剔除,有重要价值的延长。对于离婚冷静期的法律价值冲突,不是简单地取舍,而是进行价值整合,谋求价值总量的最大化。
    • 杨乐强; 刘丽杰
    • 摘要: 意识形态发挥效能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是非、善恶、美丑进行根本性的界定和泾渭分明的区分,使人的意义得以彰显并获得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心旨归,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并颂扬其价值,而这一点恰恰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所忽视.直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的问题域,理清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意义建构,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 吴春梅; 陈思羽
    • 摘要: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转型中的农民互助依然面临互助碎片化的转型之困和互助精神弱化的存续之困,且往往与村庄公共性消解下的集体行动困境相伴随,亟待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中寻求破解之道.农民互助是村庄公共性生产落地的道德体现,村庄公共性生产是农民互助优化的必要前提,两者之间的互构表征着农民群体的组织力、聚合力和向心力水平.因此,要借助个体化与组织化并进来推进农民互助的结构功能优化,在抱团取暖和抱团发展中趋近共赢共富的理想境界;要依托公私协力来推进农民互助的价值整合优化,在家常伦理和家国伦理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彰显互助的中国底色和制度优势.
    • 冯留建; 马雪梅
    • 摘要: 尽管“社会建设”一词最早见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文献,但社会建设的实践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了局部的社会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整合的迫切需要,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整合及价值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实践,在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 朱平; 乔凯
    • 摘要: 价值与价值观作为反映主客体效用和功能关系的范畴,与同为主客体关系范畴的真理和真理观有着“以人为本”与“唯物主义”的不同旨趣。这一差别给我们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最大启示,是客体功能属性的无限多样性与主体需要的无限丰富性带给我们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无限可能性。由此,人的主体性思想与主客体相契合的意识应是价值观培育的重点。而人的欲求的无止境与价值实现的历史局限性又带来价值观践行或价值创造与实现中现实的三大困扰:一是“忠孝难两全”类(公私关系)的价值选择之难,二是“利人与利己”(人我关系)的价值排序之难,三是“知与行、情与理”(身心关系)的价值整合之难。解决这些困境的根本出路是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文明的发展,对个人来说,则有赖于思想境界与思维智慧的不断提升。人类文明发展与人的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述的人通过实践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由“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过程。
    • 朱平; 乔凯
    • 摘要: 价值与价值观作为反映主客体效用和功能关系的范畴,与同为主客体关系范畴的真理和真理观有着"以人为本"与"唯物主义"的不同旨趣.这一差别给我们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最大启示,是客体功能属性的无限多样性与主体需要的无限丰富性带给我们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无限可能性.由此,人的主体性思想与主客体相契合的意识应是价值观培育的重点.而人的欲求的无止境与价值实现的历史局限性又带来价值观践行或价值创造与实现中现实的三大困扰:一是"忠孝难两全"类(公私关系)的价值选择之难,二是"利人与利己"(人我关系)的价值排序之难,三是"知与行、情与理"(身心关系)的价值整合之难.解决这些困境的根本出路是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文明的发展,对个人来说,则有赖于思想境界与思维智慧的不断提升.人类文明发展与人的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述的人通过实践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由"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过程.
    • 冯留建; 马雪梅
    • 摘要: 尽管“社会建设”一词最早见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文献,但社会建设的实践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了局部的社会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整合的迫切需要,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整合及价值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实践,在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 李晓静
    • 摘要: 跨媒介融合研究为独立艺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将作家塑造的场景移置到电影中,从文本到影像,实现了由借助想象转译到视觉直观化解码.在互文性理论基础上,异质性的两种精神产物具有内在关联和同构要素.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王朔热"还是严歌苓、刘震云以及莫言等小说家的社会与民族书写,都掀起了改编电影的热潮.小说的影视改编需要在清楚媒介基本属性和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兼顾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改编电影的商业性成功离不开艺术融合后受众对作品的熟悉感和新奇感体验,但在融合过程中,二者仍存在不可弥合的"裂隙",电影改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姜程
    • 摘要: 传统民俗音乐除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外,更有多元的社会功能,本文以帕森斯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东海嫁的社会功能,着重分析模型中价值整合功能所体现的育人功能.剖析传统民俗音乐对人们的自我修正、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教育指引作用.
    • 王洪才; 刘红光
    • 摘要: “强基计划”是一项旨在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政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历史上表现出效率优先和社会价值优先的取向。“强基计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体现了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取向;同时,“强基计划”作为教育政策体现了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两种价值取向。要避免“强基计划”价值取向的冲突与矛盾,必须对其多重价值进行整合,确定价值秩序,确保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本身的价值相吻合,用发展思维来实现“强基计划”多重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