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26284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全科护理、医学影像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等;介入栓塞治疗的相关文献由99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龙、孙立军、李迎春等。

介入栓塞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6284 占比:99.89%

总计:326639篇

介入栓塞治疗—发文趋势图

介入栓塞治疗

-研究学者

  • 张晓龙
  • 孙立军
  • 李迎春
  • 杨思福
  • 林晓曦
  • 王家平
  • 荣旗
  • 许金美
  • 金云波
  • 马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玥; 张杰; 郎海波; 高峰; 孙亚梅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外科术后30d内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特征,以优化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术后30d内,经胃镜诊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30例患者为心脏外科术后组,匹配3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内镜特征、治疗方法和止血效果。结果 :心脏外科术后组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Blatchford评分高于对照组[(15.5±3.2)vs.(11.8±3.2)分, P<0.001],应激性溃疡(36.7%vs.3.3%, P=0.002)和胃或十二指肠畸形动脉出血(30.0%vs.6.7%, P=0.042)多于对照组,且有更多患者存在食管贲门病变(43.3%vs.16.7%;P=0.024)。心脏外科术后组更多患者接受了输血治疗(93.3%vs.33.3%, P<0.001)和质子泵抑制剂泵入(96.6%vs.33.3%, P=0.026)。两组内镜高出血风险(Forrest Ia, Ib, IIa和IIb)接受内镜下治疗为(90.0%vs.80.0%, P=0.470),内镜治疗失败的追加介入栓塞治疗(20.0%vs.6.7%,P=0.255),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术后30d内的患者出血更加危重,出血原因除应激性溃疡外,应考虑胃或十二指肠动脉畸形和食管贲门病变出血。积极的质子泵抑制剂泵入、针对病因的内镜下止血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止血效果较好。
    • 梁锐; 方富; 郑立群
    • 摘要: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夹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外科夹闭组与介入栓塞治疗组,每组各50例。显微外科夹闭组患者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预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GOS评分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的18.00%(9/50)(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微外科夹闭显著,安全性更高。
    • 张秀彬; 刘苗; 宋京超
    • 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在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介入栓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vs69%)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复发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给予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肺功能,还能提高治疗效果。
    • 李泽浩; 隋建美; 韩锋; 杨明; 冯洋; 赵春瑞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管内脉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椎管内硬膜外脉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例男性患者,24岁,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背部酸胀痛,每次持续时间数小时至几天不等,随疾病进展,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症状;MRI检查示,T平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呈以稍等T长T信号。予患者介入栓塞结合开放手术治疗,全切肿瘤,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遗留神经损害后遗症。术后病理检查示,脉管瘤伴混合血栓形成。结论椎管内的脉管瘤极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明确的定位诊断,但定性诊断仍依靠病理活检。介入栓塞治疗结合开放手术切除病变可以大幅降低出血风险,减小开放手术难度。全切肿瘤,可防止严重神经功能损害,降低复发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吴细凤; 吕凤英; 王素卿
    • 摘要: 目的 归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并探寻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手术期全面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综合评分)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SF-36中各条目(PF、RP、BP、GH、VT、SF、RE、MH)评分(86.65±6.78)分、(87.89±5.82)分、(86.63±6.95)分、(87.88±5.67)分、(86.65±6.38)分、(87.17±5.34)分、(89.45±5.99)分、(89.67±6.32)分均高于对照组(82.65±3.47)分、(80.33±4.98)分、(79.85±4.21)分、(80.96±3.59)分、(78.66±3.98)分、(80.26±2.47)分、(81.96±4.33)分、(80.41±3.16)分,焦虑抑郁综合评分(33.77±6.69)分低于对照组(42.28±4.51)分,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6.00%),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对其身心健康恢复存在积极影响,可获得较好预后效果.
    • 李钟安; 苏瑞林; 吴海强; 徐力; 赖勇
    • 摘要: 目的 探究经动静脉联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4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入路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血管畸形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疗,较普通放射外科治疗对比,病症的改善效果更高,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抑制并发症的产生,保证患者的预后效果.
    • 张孝; 王亮; 高桂珍
    • 摘要: 目的:介入栓塞胸部动脉治疗大咯血的观察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247例大咯血患者,栓塞前胸部X-ray、CT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胸部动脉以及胸部患侧、健侧侧支血管造影,明确部位、性质、出血血管大小,并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PVA颗粒栓塞出血血管和病变血管.结果:247例患者胸部X-ray、CT检查明确病变部位,DSA造影显示病变和或健侧胸部动脉及分支供血支增粗、扩张、走形紊乱迂曲等改变,造影剂渗出、动静脉瘘、静脉早显.出血血管栓塞后造影见末梢血管闭塞,主干近端显影.219例患者咯血立即停止,26例患者咯血明显减轻痰中少量血丝,24-72小时后咯血停止,72小时后止血有效率97.9%.术中、术后患者无不适症状,无异位栓塞、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三年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对咯血治疗效果显著,充分栓塞胸部动脉及其分支是介入治疗大咯血成功的关键,并且可减少咯血复发率.栓塞剂选择对短期、长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 张朝辉; 孟超群
    • 摘要: cqvip:肠血管畸形为肠血管发育异常,过去也有称肠血管异常增生、血管扩张症、错构瘤以及末端毛细血管扩张症[1]。指正常黏膜和黏膜下畸形小血管发生的扩张性病变,表现为血管壁变薄、血管扩张,临床特征为迁延性、隐匿性、反复性出血,不易诊断[2]。腹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占3%~40%[3,4],但肠血管畸形引起的腹腔出血临床上罕见,目前鲜有相关文献报道。
    • 张朝辉; 孟超群
    • 摘要: 肠血管畸形为肠血管发育异常,过去也有称肠血管异常增生、血管扩张症、错构瘤以及末端毛细血管扩张症[1]。指正常黏膜和黏膜下畸形小血管发生的扩张性病变,表现为血管壁变薄、血管扩张,临床特征为迁延性、隐匿性、反复性出血,不易诊断[2]。腹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占3%~40%[3,4],但肠血管畸形引起的腹腔出血临床上罕见,目前鲜有相关文献报道。
    • 韩新科; 刘平鑫; 周杭
    • 摘要: 目的 比较血管瘤剥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剥除组(28例)和栓塞组(35例).剥除组采用血管瘤剥除术进行治疗,栓塞组采用介入栓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1周的肝功能指标、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肝区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短/少于剥除组(均P<0.05).术后1周,两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剥除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均P<0.05).术后1周,栓塞组常态下、压迫状态下肝区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剥除组(均P<0.05),而术后1个月,两组常态下、压迫状态下肝区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1周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肝功能异常、肝脓肿、术后感染、胆囊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瘤剥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而介入栓塞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其对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也较小,能有效减轻肝区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