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物论

人物论

人物论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228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文史丛刊、高校教育管理等; 人物论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学泰、高淮生、吕致远等。

人物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5.63%

专利文献>

论文:2280 占比:94.37%

总计:2416篇

人物论—发文趋势图

人物论

-研究学者

  • 王学泰
  • 高淮生
  • 吕致远
  • 李希凡
  • 陈丹青
  • 何红梅
  • 李萌
  • 俞为民
  • 刘治立
  • 刘石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治立
    • 摘要: 狄仁杰虽身为武周高官,却心存唐朝,挫败武氏子弟夺嗣的图谋,力主立李显为太子,推荐忠于唐朝的张柬之为宰相,为李唐复辟准备了人才。基于这些事实,李贽以旷古只眼对狄仁杰做出独特的评价,认为他污其身而全其君,既能全唐又能全躯,堪称震古英雄。王夫之也充分肯定了狄仁杰的贡献,但在具体的观点上却与李贽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二者的立足点迥然不同,即他们对儒家政治道德的鄙弃或抱持。
    • 史琤
    • 摘要: 钱谷融在《〈雷雨〉人物谈》中采用人物论的批评方法,是和彼时的文学制度和文艺生产环境密不可分的。人物论开始出现在历史领域,之后逐渐转向文学领域,构成了当代文学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钱谷融对《雷雨》人物评价的态度近乎于陈寅恪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由此,《〈雷雨〉人物谈》呈现出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相结合的特征,并为新时期人物论理论范式的确立提供了典型。随着"方法论热"对中国大陆现实主义文坛的冲击,人物论逐渐褪去以往的光环。如何使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重新焕发生机,不仅需要方法论内部的自我革新,同时也需要将其置入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使人物论在意识形态和"形式"的交界处生长出新的可能性。
    • 陈旭麓1
    • 摘要: 该书精选陈旭麓有关中国近代人物研究论文23篇、书评书话8篇和人物研究方法论5篇,是其''''知人论世''''之功的集中体现。在''''老境侵夺''''的迟暮之年,陈旭麓却于沉峻的反思中一步步迈向自己学术的巅峰,从近代史的总体构架深化到具体人物研究方面.
    • 臧慧远1
    • 摘要: 《西游记》自产生以来在流传的四百年间,有众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解读。因研究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不同,人们的认识水平变化,便催生出种种不同的主题观、人物论、作者观、版本论。各派新说在各领风骚之后便偃旗息鼓。本文意在按时间脉络对各派观点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
    • 刘治立
    • 摘要: 阐述李贽以独特的风格评断历史人物,对于范仲淹德行做出别具一格的褒贬:既有很高的评价,肯定其军事业绩,推崇其用人之方和处世之道,称赞其恤民思想及良好家风,同时也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认为褒贬交集反映了李贽思想的复杂性,李贽对范仲淹所作的毁誉交加的评论,为认识范仲淹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内容.
    • 王孝俭
    • 摘要: 《世纪》今年第1期相当精彩,周瑞金、归墨、李雪峰文章均不可多得。写王造时的更有深意。台湾“江南命案”几十年后又有当事者直接资料,很了不起。在当下贵杂志道常人之小道,对得起读者。那篇写中间人物的也精彩,批中间人物论虽已过去50多年。我仍记忆扰新,那时我刚考入高中,热衷于赵树理等人的写中间人物的中短篇小说,也看了大部分的批判文章,因而同情邵苓麟。
    • 梅墨生
    • 摘要: 一、杨露蝉拳学陈沟远拜张,八方无敌史称杨。至今颇苦寻真面,只见流传有大方。
    • 胡阿祥
    • 摘要: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的三篇文章,以人物论,关注了汉末孙吴政权的鲁肃、东晋琅琊王氏的王舒、北魏皇族元颢;以史事言,于鲁肃则辩明《三国志·鲁肃传》之“临淮东城人也”的记载究竟如何理解,于王舒则彰显其提升会稽政治地位之功绩,于元颢则梳理其北伐失败与北魏上层人士态度的关系。
  • 10. 文章总集与史论文学之辨体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高思; 戴登云
    • 摘要: 史论最初更多是属于史学的范畴,其体裁基本以史书论赞为主,但在隋唐时期,却由于史书影响力的衰落和文人史论的兴起而逐渐被纳入文学的领域。通过对文章总集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学家的文学独立意识使他们有意地将史论与散文史传分开,而史书编纂的集体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史传与史论的关联性,从而对史论的由史入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兴盛于唐宋以后的人物论散文作为史论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则是在应用美文与史传论赞两种完全不同之文体的综合影响下生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史结合的产物。最后,当古代文体发展趋于稳定之后,研究强调辨体的明代文章总集则有助于对史论文体作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