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57844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等;人格结构的相关文献由7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登峰、崔红、许燕等。

人格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7844 占比:99.96%

总计:1758487篇

人格结构—发文趋势图

人格结构

-研究学者

  • 王登峰
  • 崔红
  • 许燕
  • 张积家
  • 张莉
  • 刘畅
  • 孔克勤
  • 张野
  • 徐玉明
  • 沈再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洪鑫棋; 蔡殿梅
    • 摘要: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作品《五号屠场》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中的主人公比利更是反英雄的代表人物。国内学者大多从创伤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比利在经历德累斯顿大轰炸之后的心理创伤;一部分学者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五号屠场》中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还有一些学者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分析比利因为精神分裂发生的时空紊乱问题。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五号屠场》中比利如何在本我中找寻自我,最终实现超我的人生故事。
    • 曹雨轩; 张蕾
    • 摘要: 《萨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作家通过刻画萨宁、尤里两位世纪之交典型人物的心理和外在行为,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空前的思想困境。这里将着眼点置于小说的人物关系上,深入挖掘作家设定人物关系背后的深意。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萨宁》中的两位主人公,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运用弗洛伊德“作家精神生活中的冲突和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的观点,深入阐释萨宁与尤里截然相反的人格结构、相互敌对的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刻内涵。由此得出结论,萨宁与尤里人格的冲突是世纪之交背景下作家自己内心思想冲突的反映和折射,作家塑造的博弈人物关系反映了其对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困境的关怀与对俄国社会前进道路的探索。
    • 望坡居士
    • 摘要: 李景新在《诗歌、书法:助成海瑞人格的立体塑造》中说:“书法素质在海瑞人格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其人格结构中最鲜明的艺术素质。”然张岳崧说海瑞书法罕传,真迹绝少。所以今存海瑞书法弥足珍贵。图中“寿”字榜书是海瑞为母七十寿辰而书,石刻现藏海口五公祠。此字一笔呵成,刚健而丰盈,结体独特,个性鲜明。
    •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 摘要: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 李慧娟; 彭在钦
    • 摘要: 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演奏了一曲关于高知分子“婚外”爱欲缠绵的罗曼曲,男女主人公沉寂的生命之野与被压抑的原欲在中年时代又各自繁盛热闹起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解读《爱历元年》中的情爱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小说中多次提及的“兰花”可视为男主人公孙离潜意识中的美人原型与象征,他在“超我”的驱动下惯性地压抑性本能并将爱欲投射到了兰花意象上.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爱情的“脱轨”与回返,实则反映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抗衡的动态过程:本我释放带来灵与肉的欲望化狂欢,自我抗争使爱欲与道德糅合,而超我节制欲望,引导理性回返与爱历重启.《爱历元年》对两性情爱的独特探索无疑也调动了作家的生命经验与人生思考,通过探寻爱情、婚姻和性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动因,读者在《爱历元年》中或许可以找到摆脱情感危机与获得精神突围的出路.
    • 陈夫龙
    • 摘要: 在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深处,潜隐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自卑情结。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情境构成了郁达夫自卑意识滋生的土壤;中华民族屈辱的、备受歧视的国际地位以及他因自我封闭而造成的极端孤立的现实处境,又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自卑意识。这种自卑意识最终发展成为其人格结构深层占支配地位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不但激发了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潜在的成长动机,而且影响、制约甚至规定了他的审美意向和艺术选择。于是,郁达夫选择了写作作为精神救赎之路,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审美超越。
    • 连春亮
    • 摘要: 社区矫正工作者由于受到心理资本、人格结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主观期望、自我认知、角色扮演等因素影响,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失望,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感到厌倦,产生职业认同危机、角色冲突和自我效能感不足等职业倦怠现象,导致心理一致感失调。因此,应当从社区矫正的制度设计、环境优化和社区矫正工作者认知水平、价值定位、潜力开发等方面着手,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者自我认知,优化其人格特质,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进而排解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象。
    • 张畅畅
    •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暴力问题层出不穷,从现实版“樊胜美”到杭州吴女士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再到在网络暴力下自杀的安医生,这些暴力事件的背后是人们放纵的自我和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如何有效地解决网络暴力行为,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当今公共管理和社会安全管理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 王莹
    • 摘要: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其创立之初即基于临床实践.其关于人类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心理动力学说已经成为公认的心理学基础.经典精神分析学派有其局限,但仍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许童
    • 摘要: 荣格的原型理论对个体人格进行了深度的解剖,当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格解剖时,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具有特定人格的人,也就是说当人物在文本情景、环境中逐渐发展时,实际上人物已经脱离了作家的安排,其人格有事件完善,而在特定人格下,主题的发展乃至结局都已固定.所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格结构塑造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母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