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龋均

龋均

龋均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417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北京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等;龋均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蔡蔚、赵望泓、张莲华等。

龋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417 占比:98.97%

总计:23660篇

龋均—发文趋势图

龋均

-研究学者

  • 蔡蔚
  • 赵望泓
  • 张莲华
  • 蒋宝凤
  • 丛芳
  • 贺纯玉
  • 赵今
  • 魏新民
  • 卢友光
  • 张桂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艳; 代海涛; 崔灵欣; 朱晓娟; 曹健云; 仵楠
    • 摘要: 目的调查3~5岁儿童及其母亲Cariostat龋活性检测(CAT)结果及患龋状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对3~5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Cariostat龋活性检测和口腔检查,分析母子间龋活性及龋均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影响儿童龋活性的因素。结果该市3~5岁儿童龋均为(3.52±3.64)。不同性别儿童龋均、龋活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儿童龋均、龋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儿童龋失补数(DMFT)与儿童CAT值,儿童DMFT与其母亲DMFT,母子CAT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频率、进食甜品或饮品频率、儿童每日刷牙次数、家长帮助孩子刷牙频率、母亲最高学历、家庭月收入与儿童龋活性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市3~5岁儿童龋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进食甜品或饮品频率。结论儿童龋均越高,龋活性值越大。母亲患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患龋情况。该市儿童患龋情况严重,应尽早开展口腔保健知识宣教,降低儿童患龋风险。
    • 张弛; 陈玲; 赵新艳
    • 摘要: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3岁儿童患龋现状,分析患龋状况与龋活跃性的关系。方法 对4 849名2020年幼儿园秋季新入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中随机抽取2 108名儿童进行龋活跃性检测。结果 4 849名3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8.28%,治疗率为0.19%,龋均为1.95±2.99;其中男童2 495人,患龋率46.89%,龋均为1.87±2.90;女童2 354人,患龋率49.75%,龋均为2.04±3.09;患龋率与龋均在不同性别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张家港市3岁儿童患龋率较高,治疗率较低。使用龋活跃性检测有助于筛查龋病高风险人群,可为龋病高危易感人群的个性化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 张茜
    • 摘要: 目的探究含氟涂料与窝沟封闭技术结合对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6月收治的12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牙齿数量410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治疗牙齿数量202颗,试验组60例,治疗牙齿数量208颗。对照组单纯使用窝沟封闭技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增加含氟涂料治疗。比较两组儿童接受治疗后半年、一年、两年窝沟封闭完整保存率,发生龋齿概率。同时对比两组儿童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龋均(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试验组儿童接受治疗后半年窝沟封闭完整保存率94.23%与对照组9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7)。试验组儿童接受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后,窝沟封闭完整保存率分别为88.46%、83.17%,均高于对照组78.71%、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儿童发生龋病概率0.96%,治疗12个月时发生龋病概率1.92%,治疗后24个月发生龋病概率3.85%。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发生龋齿概率4.46%、5.94%、10.40%比较,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儿童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龋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儿童接受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后,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含氟涂料与窝沟封闭技术对儿童进行牙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儿童乳牙龋病,临床效果理想。
    • 刘颖; 夏大弘
    • 摘要: 目的探讨武汉市1~3岁儿童采用社区家庭医生模式龋病管理的效果,为儿童龋病群体社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配对抽样原则,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核心社区中抽取1 000名1~3岁儿童,试验组定期"随访-家访",对照组"开始-终末"随访,2年后临床检查其龋病和患龋状况,问卷调查刷牙行为。结果 2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龋均分别是15.8%/1.41和46.6%/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家长帮助儿童口腔刷牙习惯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1~3岁儿童,口腔社区家庭医生防龋模式经济有效,建议推广。
    • 李婷; 孙颖
    • 摘要: 目的:调查榆林贫困地区儿童龋病发生情况,分析儿童龋病对牙颌面畸形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抽取榆林贫困地区4115名6~12岁儿童,调查患龋和牙颌面畸形发生情况,分析龋病与牙颌面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榆林贫困地区儿童龋病患病率为52.61%,6~8岁组、9~11岁组,12岁组患龋率分别为58.88%、65.94%、40.49%,充填率分别为9.18%、5.34%、5.22%.留守儿童患龋率、龋均、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 and filled teeth,DMFT)及龋病活跃性检测(Caries activity test,CAT)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充填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牙颌面畸形检出率7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体重、难产、喂养方式、断奶时间、不良口腔习惯、慢性支气管肺病史、龋病、龋齿填充、龋均、DMFT、CAT与榆林贫困地区儿童牙颌面畸形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口腔习惯、龋病、DMFT与榆林贫困地区儿童发生牙颌面畸形独立相关(P<0.05).结论:榆林贫困地区6~12岁儿童龋病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高.龋病、因龋牙齿丢失是发生牙颌面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 王媛媛; 谢莉莉; 郭冬梅; 郭秋云; 全涛; 谢奇; 包柏成
    •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南省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为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岁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平面口镜和社区牙周指数探针检查其全口恒牙冠患龋和牙周情况,计算患龋率、龋均、龋补充填比、窝沟封闭率、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结果 共595名12岁儿童纳入本研究,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童297人,女童298人;城市358人,乡村237人.恒牙患龋率为57.0%(339/595)、龋均为1.71(1020/595)、龋补充填比为13.6%(139/1019)、窝沟封闭率为1.5%(9/595)、牙龈出血检出率为46.9%(279/595)、牙石检出率为39.5%(235/595).患龋占比(前6位)由高至低依次为左下第一磨牙(18.4%)、右下第一磨牙(18.1%)、左上中切牙(7.8%)、右上第一磨牙(7.7%)、右上中切牙(7.6%)、左上第一磨牙(7.3%).乡村儿童的患龋率(63.3%比52.8%,P=0.011)、龋均(2.04比1.50,P=0.008)高于城市儿童,牙龈出血检出率低于城市儿童(40.9%比50.8%,P=0.018),龋补充填比(12.0%比15.1%,P=0.143)、窝沟封闭率(0.4%比2.2%,P=0.076)、牙石检出率(35.4%比42.2%,P=0.100)与城市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童的患龋率低于女童(52.9%比61.1%,P=0.043),龋补充填比(16.7%比11.2%,P=0.011)、牙龈出血检出率(52.9%比40.9%,P=0.004)高于女童,龋均(1.54比1.89,P=0.061)、窝沟封闭率(1.3%比1.7%,P=0.741)、牙石检出率(41.1%比37.9%,P=0.431)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南省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高,龋补充填比和窝沟封闭率低,牙周卫生状况较差,应结合城乡和性别差异进一步制定针对性口腔保健措施.
    • 刘颖; 夏大弘
    • 摘要: 目的 探讨武汉市1~3岁儿童采用社区家庭医生模式龋病管理的效果,为儿童龋病群体社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配对抽样原则,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核心社区中抽取1000名1~3岁儿童,试验组定期"随访-家访",对照组"开始-终末"随访,2年后临床检查其龋病和患龋状况,问卷调查刷牙行为.结果 2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龋均分别是15.8%/1.41和46.6%/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家长帮助儿童口腔刷牙习惯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1~3岁儿童,口腔社区家庭医生防龋模式经济有效,建议推广.
    • 蔡亦鹏
    • 摘要: 目的 调查沈阳市于洪区小学生龋病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特征.方法 将沈阳市于洪区2019年12月在校的23871例小学生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进行龋病调查,并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沈阳市于洪区23871例小学生中,乳牙患龋率为44.96%、乳牙充填率为11.90%、乳牙龋均(1.54±0.17)颗,恒牙患龋率为13.97%、恒牙充填率为25.01%,恒牙龋均(0.26±0.02)颗.其中,男生乳牙龋均、恒牙龋均、恒牙患龋率均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随年龄增高,乳牙患龋率先增长后下降,恒牙患龋率不断增长.9岁乳牙患龋率最高,12岁乳牙患龋率最低,12岁恒牙患龋率最高.结论 沈阳市于洪区小学生患龋率目前尚处于全国比较低的水平,且龋病治疗情况比较好,但不同性别、年龄段中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学校及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 李庭庭
    •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学龄前儿童乳牙的患龋情况及龋病活跃性,探讨并分析儿童患龋的严重程度与龋病活跃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龋活跃性检测,了解儿童患龋状况,分析其与龋活跃性检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281名3~5岁儿童患龋率55.16%,龋均3.33.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龄之间患龋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活跃性值与龋失补牙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龋活跃性检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儿童患龋趋势,有助于为龋病高危人群进行个性化预防和治疗.
    • 路晓淼; 束莉; 田瑞雪; 赵莉莉
    • 摘要: 目的:了解蚌埠市部分学龄前儿童乳牙龋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乳牙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蚌埠市6所幼儿园共计9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调查,统计乳牙龋病例数、患龋率、龋均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934名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42.4%,龋均为1.5.男童和女童的患龋率分别为40.7%和44.3%,龋均分别为1.5和1.4.不同性别的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患龋率、龋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母亲的最高学历、睡前或刷牙后喝奶吃零食、过去一年是否有牙痛或不适、过去一年是否看过牙、监护人营养《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得分和甜饮料摄入频率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的龋病患病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蚌埠市3~6岁的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乳牙龋病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为减少乳牙龋病发病率,应纠正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甜饮料的摄入,注重口腔卫生,加强监护人的口腔健康教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