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花叶病

黄花叶病

黄花叶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6447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大麦与谷类科学、种业导刊、江苏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农林系统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黄花叶病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会权、杨平、蒋枞璁等。

黄花叶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447 占比:99.87%

总计:56521篇

黄花叶病—发文趋势图

黄花叶病

-研究学者

  • 沈会权
  • 杨平
  • 蒋枞璁
  • 许如根
  • 陈健
  • 乔海龙
  • 何震天
  • 吕超
  • 栾海业
  • 王锦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雨涵; 洪益; 徐肖; 栾海业; 朱娟; 吕超; 郭宝健; 沈会权; 许如根
    • 摘要: 为了解大麦品种HvPDIL5-1和HvEIF4E基因的单倍型及其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关系,以扬农啤系列、扬饲麦系列和其他来源的29个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扬州和盐城病圃进行大麦黄花叶病大田自然抗性鉴定;利用大麦HvPDIL5-1和HvEIF4E基因全CDS区的3对引物对供试品种(系)的HvPDIL5-1和HvEIF4E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两个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单倍型及其抗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年度两试点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程度较正常年份偏轻,29个品种(系)中有2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对大麦黄花叶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Ea52和苏B1403在扬州表现为免疫、在盐城表现为中抗,其余7个品种(系)在两试点均表现为中抗或中感。供试材料的基因存在4种单倍型,HvEIF4E基因存在14种单倍型。扬农啤2号、扬饲麦3号、扬农啤7号等1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病圃对大麦黄花叶病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其HvPDIL5-1和HvEIF4E基因均为BaMMV-ASL感病单倍型,说明这些品种(系)携带有除rym1/11和rym4/5以外的其他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rym5的苏B1403在盐城病圃鉴定中表现为中抗,说明江苏大麦产区出现了拮抗rym5抗性基因的病毒株系,需进一步加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新基因的发掘。
    • 刘梦冉; 张海艳; 齐双丽; 孙炳剑; 段剑钊; 贺利; 郭天财; 冯伟
    • 摘要: 为了构建小麦黄花叶病的遥感监测技术,在小麦返青期、拔节前期和拔节后期测定了不同黄花叶病等级下的冠层反射率,并同步调查与病害等级相关的小麦株高、含水量、氮含量、色素含量等农学参数,筛选出适宜监测小麦黄花叶病的植被指数,并构建病害等级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小麦黄花叶病的反射光谱敏感波段在返青期和拔节前期集中于560~720nm范围,而拔节后期则集中于800~900nm区域。随病害等级的增加,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逐渐增加,而在近红外波段区域降低。植被指数与病害等级相关性在不同生育时期间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以拔节前期最好,决定系数(r^(2))为0.72~0.82,而拔节后期模型精度急剧下降(r^(2)=0.26~0.72)。在植被指数中,整体上以表征色素变化的mND705模型预测精度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59~0.68和0.79~0.98。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黄花叶病害分级模型,三个时期的模型精度均高于植被指数模型,且整体上以返青期和拔节期前期估算效果较好,模型验证r^(2)为0.93~0.97,RMSE为0.24~0.32。因此,利用PLSR模型可以准确评价返青至拔节期前期小麦黄花叶病害等级。
    • 岳明智
    • 摘要: 沈丘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严重,且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成为制约沈丘县小麦大面积增产的障碍因素.针对沈丘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的现状、危害程度,提出了采取合理轮作等10项应对措施,以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 吴季荣; 邢宇俊; 梁杰; 陆丹丹; 董飞; 徐剑宏; 史建荣
    • 摘要: 与一般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在目标性状得到改良的同时,其他农艺性状可能会受到影响.前期研究发现,与受体小麦扬麦158相比,转WYMV-Nib8基因小麦N12-1对小麦黄花叶病具有较强抗性.为了明确N12-1的生存竞争能力及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生态适应性,在2017—2018年以转基因小麦N12-1及其受体扬麦158和3个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1、宁麦13、宁麦14为比较对象,对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苗数、株高、穗数、粒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对主要病害的抗性进行研究.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N12-1与扬麦158的基本苗数、穗数、粒数无显著差异,但N12-1显著矮于其受体扬麦158,而穗粒数显著高于扬麦158.N12-1与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1相比,株高、穗粒数、千粒质量有显著差异,其他性状无显著差异;N12-1与宁麦13仅在株高上有显著差异,其他性状均无显著差异;N12-1与宁麦14仅千粒质量有显著差异,其他性状均无显著差异.转基因植物与受体之间对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该转基因小麦申请安全证书提供基础.
    • 侯慧颖; 杨锋; 张亚丽
    • 摘要: 根据小麦黄花叶病防控项目要求和生产需求,我们选择了0.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中量元素水溶肥料(沃生)、30%噁霉灵等3种药剂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田进行药剂拌种防治试验,选择了0.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中量元素水溶肥料、30%噁霉灵、8%宁南霉素、5%氨基寡糖素等5种药剂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田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好,为45.40%,增产效果为20.90%;0.135%赤·吲·芸苔可湿性粉剂和5%氨基寡糖素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64.66%和61.19%,增产效果分别为13.41%和12.91%,这2种防治方法和药剂在生产中可作为综合防治措施用于病区防治.
    • 摘要: 申海麦2号具有矮秆、多抗、大粒、高产的优点,其千粒质量比生产上主栽品种增加幅度大,在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扬农啤5号平均高6.7g,最高试点可达51g。申海麦2号高抗大麦黄花叶病,抗倒性好。
    • 王艳艳
    • 摘要: 今年春季,小麦黄花叶病在我省许多地方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严重,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黄花叶病属于一种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势必会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先简要分析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症状,然后然后分析了防控小麦黄叶病的的策略.
    • 摘要: 苏农啤7号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春性二棱皮大麦品种,适宜江苏省大麦产区种植.平均亩产量448.3公斤.幼苗半直立,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度较好,穗型中等,熟相好.生育期204天,株高79.6厘米,每亩有效穗49.9万,每穗实粒数24.5粒,千粒重40.2克.抗大麦黄花叶病.
    • 乔海龙; 沈会权; 栾海业; 陶红; 臧慧; 张英虎; 陈健; 陈和
    • 摘要: 为了丰富国内大麦育种的种质资源,从黎巴嫩引进了365份大麦种质资源并对其黄花叶病抗性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种质中二棱品种(系)占46.03%、六棱品种(系)占53.97%,大部分品种生育期适宜,表现为弱春性。株高为矮秆和中秆类型,平均穗长较当地推广品种长,且穗粒数多。引进品种(系)对大麦黄花叶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7份高抗大麦黄花叶病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分别为INBON-HI-33、GSBSN-9、GSBSN-13、GSBSN-19、IBON-HI-28、IBON-HI-33、IBON-HI-7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