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折/外科学

骨折/外科学

骨折/外科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专利文献62238篇;相关期刊16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等; 骨折/外科学的相关文献由9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勋、夏红、孙勇等。

骨折/外科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62238 占比:99.50%

总计:62552篇

骨折/外科学—发文趋势图

骨折/外科学

-研究学者

  • 刘明勋
  • 夏红
  • 孙勇
  • 张军波
  • 张卫红
  • 曲家富
  • 曾跃林
  • 朱卫星
  • 王强
  • 王愉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强; 刘鹏; 蔡飞; 白军军; 魏建江; 赵建武
    • 摘要: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9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手术中是否应用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将其分为修复组(36例)和未修复组(33例).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内侧间隙(MC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升高,VAS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下降,且修复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MCS、VAS评分均低于未修复组,AOFAS评分高于未修复组;术后6个月,修复组踝关节趾屈、背伸角度均大于未修复组,临床优良率高于未修复组(86.11%vs 69.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修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低于未修复组的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能够促进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撕裂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复位不良等并发症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华; 杨王李
    • 摘要: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60例确诊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跟骨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跗骨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Gissane角)测量值、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结论]与跟骨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相比,跗骨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彭党兵; 陈塍林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5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3例,行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8例,行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当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4例术中复位困难,临时改切开复位术.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功能活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1.67±3.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均为Ⅰ期愈合.随访期间,对照组1例(3.45%)患者出现髓内钉取出困难,经沟通后成功取出髓内钉,1例(3.45%)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于术后9个月采用锁定钢板翻修后骨折成功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髓内钉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且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尽管胸腔镜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无需透视,避免了辐射暴露,且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有平; 舒军峰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A组(45例)和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的B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踝关节活动度(ROM)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不同时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后1年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及外翻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A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A组复位不良/固定不佳发生率高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间隙狭窄等现象.[结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和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三踝骨折,前者治疗透视次数多于后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后者,但内固定质量以后者为优.
    • 何花丽; 单兆亚; 赵晓; 任天彤; 荀世宁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深度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炎症因子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200例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A组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49,B组术中维持BIS在50~59.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认知功能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A组麻醉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两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MMSE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d、3d、7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B组(均P<0.05);术前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IL-6、TNF-α以及S100β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A组术后各时间点IL-6、TNF-α以及S100β水平均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术中BIS值维持在40~49可有效地降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缩短术后清醒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降低免疫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 柯昌武
    •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与后前路联合手术(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mbined surgery,PAC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CF)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OVCF合并LSS的3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PLIF治疗(PLIF组),23例接受PACS治疗(PACS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IS)评级、腰椎前凸角(LLA)和骨融合结果.[结果]PLIF组和PACS组患者术后AIS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AI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PACS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术后两组AD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PACS组(P<0.05).PLIF组和PACS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LLA和LLA矫正度、矫正损失、脊柱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和PACS组肺部感染、硬脑膜撕裂、刀口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相邻椎体骨折、再手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合并LSS老年患者,PLIF可通过单一后入路进行充分椎管减压,通过椎弓根螺钉和钩钉系统实现后固定,其手术创伤低于PACS,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征宇; 王居勇; 张庆明; 曹立
    • 摘要: [目的]比较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PSF)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术(SPPSF)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8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OPSF组42例和SPPSF组4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ODI指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SPPS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均低于或短于OPS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SPPSF组患者的ODI指数低于OPSF组(P<0.05);SPPSF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PSF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PSF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较OPSF具有更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