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1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27篇;相关期刊292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文献由51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鑫、张广智、杜蒸民等。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5 占比:16.6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127 占比:83.21%

总计:3758篇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学者

  • 周鑫
  • 张广智
  • 杜蒸民
  • 张越
  • 朱政惠
  • 洪认清
  • 瞿林东
  • 邹兆辰
  • 彭树智
  • 蒋大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怀宇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系列史学新刊物的出现,如《历史教学》《文史哲》《历史研究》等等,现代学术规范逐渐确立,其中也包括作为现代学术主要特点的脚注。尽管1950年代初这些刊物都采用直排形式,作者们多使用尾注或文中夹注,但1954年以后逐渐使用“直排脚注”。《文史哲》1955年率先使用了横排并确立了脚注的格式,《历史研究》等刊物也在1956年根据文化部对出版物标准的指示改为横排,从而奠定了现代脚注的格局。马克思主义史家在采用现代注释格式方面起了标杆作用,这主要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取得史学界指导思想,使得史家开始重视规范地引用经典作家的著作,强调其经典性、权威性。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史学交流加强了对现代史学规范的重视。
    • 岳岭
    • 摘要: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与封建史学、资本主义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并长期引领中国史学正确的研究方向。尽管在这一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危机,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但成就是巨大的,始终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面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坚持独立自信的史学观念,避开“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回归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厘清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和问题,注重重大理论建构,开拓宏观视野,多关照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话语体系。
    • 朱慈恩
    • 摘要: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除了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研究中国历史以外,还开始接受和运用到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普遍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实践当中,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唯物辩证法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也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其他史学流派相区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理论的两大基石,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使我们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更加全面,又把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 谢辉元
    • 摘要: 在以往的史学史叙事中,围绕李大钊与郭沫若的学术定位,曾经呈现出一定的张力,这是伴随着李大钊史学贡献的“再发现”而来的。对他们的评价,受到理论渊源、学术范式、学术传统、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牵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点认知和分期问题。应当辩证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的历程与节点。在诸种分期标准和分期方式中,史学形态为比较合适的分期标准,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为比较合适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标志,李大钊和郭沫若则分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萌芽期和形成期的标志性人物。
    • 左玉河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不仅助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崛起,而且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独特品格。本文无意详细阐述这场论战的具体过程,而是围绕论战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政治诉求与学术定位、唯物史观与论战的关联、论战的学术遗产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独特品格等加以阐释,以深化对社会史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崛起问题的探究。
    • 赵梅春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史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史学、近代史学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的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对以往史家修养理论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他们认为史学研究者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以之指导历史研究,应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应具备学术创新精神与自省意识,应详实地占有史料与博通,还应拥有从事史学研究的技能,从而将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 陈澄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在抗战时期频繁进入广西地区,展开历史教学。史家们主动回应复杂局势裹挟而来的冲击与机遇,在任教动机、就任途径和教学生态上因应施策。而在跌宕起伏的状态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史家一以贯之的支持,以及史家们担负起“战士”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始终坚持历史教学的现实性与学术性并存。
    • 汪子涵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革命的,更是在与学术实践及社会实际相结合当中不断创新发展的.这种发展性和进步性,既体现在马克思本人在探索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亦体现在中国史学的应用与发展中.当下面对日趋复杂的时代发展境况,中国史学界更应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石,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原则.这既是中国史学在新时期进一步融入世界学术潮流、不断发展的需要,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创新与发展的要求.
    • 李治安
    • 摘要: 1949-1966年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主流,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多半聚焦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和汉民族形成五大问题。所谓“五朵金花”,曾经是中国古代史刊发论文数量最多和议论最热烈的主流话题。
    • 康桂英
    • 摘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