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能密度

风能密度

风能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1865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年福建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等;风能密度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崇伟、李国富、李洪滨等。

风能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1865 占比:99.80%

总计:51969篇

风能密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智伟; 张建平; 刘明; 纪海鹏; 诸浩君; 周圣荻
    • 摘要: 海上风资源特性对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是海上风机选型及排布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利用测风塔测量得到上海芦潮港地区风速数据,并分析了该地区风速、风向、风能密度分布及其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芦潮港地区海上风速分布描述上,Logistic函数具有最好的精度,Weibull函数很难描述单月风速分布;芦潮港地区风向主要来自正北与东北方向;随着芦潮港地区测风塔测风高度的增加,年平均海上风速逐步趋于8 m/s;芦潮港地区年平均风能密度不低于290 W/m^(2),具有较为充足的风能资源,可为风电场收益提供保障。
    • 张泽慧; 康庄
    • 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当地的风能资源,利用民权县风电场2座测风塔观测资料,依据风能资源评估技术方法,计算了空气密度、风功率密度、风能频率、湍流强度、风切变指数、50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等风能参数,分析了当地各项风能资源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风速、风功率密度年内变化基本一致,日变化总体呈波浪形,白天小、夜晚大,有效风速和风能基本集中,风场主风向、主风能风向稳定,风能较为集中,有利于风机的排布、稳定运行和提高发电力,湍流强度为中等,50年一遇最大风速均小于37.5 m/s。
    • 李志
    • 摘要: 风能资源观测评估是风电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通过在西藏拉萨市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内建立测风塔,对拉萨市低风速区风能空气密度大小、风能密度变化趋势、风速大小、平均风功率密度及其风能频率分布和风向偏差等特征开展统计分析与评估,结果发现拉萨市低风速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虽然在空气密度大小和风向占比等指数方面相对劣势,但是在风能密度的大小、风速的大小、平均风功率密度及其风能频率分布等方面占优势。
    • 周钰淇; 崔佳乐; 孙博雯; 邵莉莉
    • 摘要: 利用1979—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海区的海表风场与风能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风能密度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异,夏季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冬季的中国南海,以及全年的热带南印度洋风能资源都极为丰富。(2)研究时段内,中国南海北部及附近海域、阿拉伯海西部、孟加拉湾西部以及热带西北印度洋风能密度等级整体较高。(3)研究海域的风能密度以年变化特征为主,其中中国南海风能密度的季节变幅最大且在春、秋两季表现出明显的转换特征。(4)在研究海区中,结合水深条件与风能密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评估结果,可以重点关注台湾海峡、吕宋海峡、中南半岛东南沿海、阿拉伯海西部近岸海域及热带西北印度洋近岸大陆架海域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其他海域风能资源的储备。此研究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的中长期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 王江元; 李红波
    • 摘要: 通过对自然发生龙卷风的成因进行分析,成功设计了一种人工生成持续龙卷风的发电装置.通过对边界层气压场的扰动,在装置中心底部形成低压涡,吸引周边大气聚合,在装置内部和外部建立起稳定运行的大气涡旋动力系统和压力势能吸收系统.外部压力势能吸收系统吸收无限远处的大气压力势能,提供能量维持内部涡旋系统稳定运行以产生机械能发电.并建立了此装置发生的龙卷风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对生成的龙卷风的风能和风功率密度进行了估计,进而对现有几种人造龙卷风发电装置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比较.
    • 王振明; 于华明; 李阳; 王凯迪; 李松霖
    • 摘要: 再分析风场数据至今已发展了约30年,目前人们使用区域乃至全球网格化再分析数据集愈加频繁,但风场再分析数据在强天气过程中的强度明显不足,将风场再分析数据同台风观测数据相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经验台风圆形风场-叠加台风移行风场-流入角修正-叠加背景再分析风场"的基本思路,融合了西太平洋联合警报中心的所有台风观测数据,形成了一套1981—2016年再分析和台风观测相结合的风场数据集.本文选取近十年在中国南海登陆的6例台风,通过与气象观测站数据对比,发现这六例台风相较于再分析数据都有10%以上的误差减小,本工作对于东中国海及南海等台风多发区域风能资源评估的整体提升可达4%,单点风能平均提高55 W/m2.最后,通过海洋动力数值试验验证高风速下的水位模拟误差可以减少至工程标准的10%以内.综上,本文认为合成风场有助于海洋灾害和风能资源的评估和研究.
    • 吴晶; 李国庆; 宋媛; 王梦瑶
    • 摘要: 风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渤海湾陆地地区风能资源的开发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环渤海湾陆地的能源开发中的风能资源评估问题,全面计算了风能资源参数,对风能进行了趋势预测;运用GIS技术,引入了基于风能密度的反距离权重的空间插值模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渤海陆地地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结果 表明,环渤海湾陆地地区的风能资源整体是趋于乐观的,辽宁省风能资源较为平均,而山东省的威海市以及烟台市等地的风能资源发展较为丰富.实现了对近20年来的渤海湾陆地地区的风能资源的准确评估,为开发环渤海湾陆地地区的风能资源提供了决策支持.
    • 杨燕妮; 吕静
    • 摘要: 本文利用2009—2018年昆明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风速特征、风向频率、平均风功率密度、风能等主要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昆明年平均风速1.95 m·s-1,盛行风向是SW和WSW,合计频率达到27.4%;按照中国风能分区标准,昆明年大于等于2 m·s-1切入风速的累计小时数为5393 h,昆明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但年有效风能密度为19.8 W·m-2,昆明风功率密度属于贫乏区。
    • 薛建秀; 迟文静; 王金婵
    • 摘要: 本文通过进行K-S检验认为风速符合韦布尔分布.然后,利用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对风能资源进行评估.分析风电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风电市场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摘要: 世界气象组织在1981年时发表了全世界范围风能资源估计分布图,按平均风能密度和相应的年平均风速将全世界风能资源分为10个等级。8级以上的风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和北半球的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的中高纬度部分洋面上:大陆上风能则一般不超过7级,其中以美国西部、西北欧沿海、乌拉尔山顶部和黑海地区等多风地带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