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22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求索、社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史学——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预备立宪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宜杰、李振武、傅国涌等。

预备立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38.8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622 占比:60.62%

总计:1026篇

预备立宪—发文趋势图

预备立宪

-研究学者

  • 侯宜杰
  • 李振武
  • 傅国涌
  • 李细珠
  • 罗华庆
  • 华友根
  • 张鸣
  • 彭剑
  • 熊元彬
  • 路卫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学斌
    • 摘要: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最先在西方国家设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传入中国。清末新政时,清政府为仿效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制度,在北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改革的决心,促进了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为社会民众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 廉玲维
    • 摘要: 一、我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但唐朝以来设立选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一直不受重视,并没有真正形成法律职业考试准入制度。我国的法律职业考试准入制度最早可追溯到清末预备立宪时期。1906年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初步确立了司法审判权与司法行政权的分立,"行政兼理司法"的传统司法模式在制度上被打破.
    • 王学斌
    • 摘要: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最先在西方国家设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传入中国.清末新政时,清政府为仿效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制度,在北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改革的决心,促进了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为社会民众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 郭思成
    • 摘要: 近代中国"民政"建制一波三折,与时人对其概念的接引及改造息息相关.晚清以来,"民政"有民事行政及民主政制两种内涵,所指源于日本或欧美政制,与中国古制纠缠.新政复行至日俄战前,时人或利用之提倡融合、推翻旧制,或以之指称战时治民机构;日俄战时、战后,"民政"与维系国家治民的主权联系紧密,更涉及"地方自治"及"宪政"的构建,最终代替"内政",命名由巡警部改设,主管全国"内务行政"的京师机构.此期间,不同方案的"民政"观念与制度形态不同、来源各异、错综缠绕,是中外新旧观念、制度交融组合的产物,深刻影响着近代民政制度体系的形成.
    • 李晓巧
    • 摘要: 1905到1906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分两路出洋考察宪政,这次考察直接促成了清朝的预备立宪。但考察的官员闹出了不少笑话。一路考察宪政的队伍由户部诗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带领去德国、美国、俄国。到了美国,两人去白宫拜访,罗斯福总统得知戴鸿慈是中国的部长级高官,此来又是考察宪法政治,就问他:“听说贵国有修订法律的提议,请问是否已经开始起草了?”戴回答:“这个事情是侍郎沈家本专门负责的,据说编撰好长时间了,我一直没有过问。”
    • 邵思敏
    • 摘要: 20 世纪初期,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走向了以预备立宪为主体的法制改革,以期挽救其封建专制统治政权于即倒。从 1901 年西太后颁布上谕正式开始变法 , 到 1905 年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经过 1905—1908 年的讨论和准备,晚清政府在法制改革中全面倒向了大陆法系。本文从预备立宪的角度,以五大臣出洋考察成果为中心看晚清政府在政体改革中为何会继受大陆法系。
    • 邹小站
    • 摘要: 立宪需要一定的国民程度,这是清末立宪派的共识.不过,对立宪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程度,如何提高国民程度,立宪派的论述前后有所变化.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前后,立宪派大都持开明专制论,认为实行立宪,需要国民有权利义务观念、自治能力、经济自立能力,又以普及教育、实行地方自治作为提高国民程度的主要手段.清政府借口国民程度不足,迟滞改革,立宪派乃调整论述,强调立宪之初,只需少数国民具备立宪国民资格即可,不能要求多数人有此资格;教育只是提高国民程度的方法之一,相较于教育,实际的训练才是提高国民程度的切实方法.请开国会问题提出后,立宪派力图破除国民程度不足之说,强调国民程度高低与开国会之迟速无关,应从现有国民程度出发,开设过渡性国会,再逐步完善国会,而不是先将诸事筹备妥当,再开国会.
    • 曹振华; 汪雪芬
    • 摘要: 时论将日胜俄败归因于立宪政体战胜专制政体,立宪遂被视为富强之根本.此时代公理推动江浙立宪派、 驻外使臣、 外省督抚、 朝廷枢臣等政治精英结成立宪变革同盟,形成了政治变革的内在动力.各派政治势力达成了预备立宪的共识,奏请掌握清王朝专制权力的皇太后谕令启动政治结构性变革,推动君主专制政体向立宪政体转型.地方政治精英创制和主导朝廷专制政体变革抉择过程的清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经验范式对亨廷顿君主集权主导变革过程的传统政体变迁理论是一种质疑.
    • 刘峰
    • 摘要: 我国检察制度的产生是在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了和借鉴了西方检察制度产生发展起来的。我国现代意义的检察制度是从清末产生的,当时的清政府决定“预备立宪”在考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状况,开始了清末的变法。
    • 苏全有
    • 摘要: 关于清季立宪问题,无论是立宪真伪的骗局说,还是立宪速度快慢的缓急说,都是学界的注目和分歧所在.目前的问题在于,不应止步于骗局与缓急与否,还应该针对其复杂性,做进一步的阐释.这其中,逆向思考有助于理顺事件的逻辑关系.若从场域(而非仅仅方式)的视角看清末立宪,就会发现晚清有一个“立宪场”,其主要建构在舆论失控和官员失位这两大支点之上.今天我们看清季立宪,可资总结之处包括本土化而非照搬、构建系统性改革工程、化解矛盾需要做减法而非加法及认同立宪的可取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