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后乳房胀痛

产后乳房胀痛

产后乳房胀痛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527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母婴世界、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5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交流会等;产后乳房胀痛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恋云、候燕文、张小华等。

产后乳房胀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1.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527 占比:98.74%

总计:7623篇

产后乳房胀痛—发文趋势图

产后乳房胀痛

-研究学者

  • 何恋云
  • 候燕文
  • 张小华
  • 朱启娥
  • 李艳
  • 熊莉勤
  • 韦秀芬
  • 严菊
  • 于桂岚
  • 任燕青

产后乳房胀痛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优春; 房佩娣; 袁爱娟; 孙孝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节段式乳房按摩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98例产后乳房胀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节段式乳房按摩结合低频脉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 d后泌乳量、疼痛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变化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泌乳量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 d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评分较对照组提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4%,对照组为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节段式乳房按摩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产后乳房胀痛,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疼痛,提高泌乳量,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预防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
    • 张乾
    • 摘要: 产后乳房胀痛主要是因为乳腺管不通畅,在乳汁大量分泌时,因为婴儿不能完全吸完乳汁,而使乳汁滞留于乳腺管内,部分患者还因有乳腺管过于细小、本身患有乳腺增生等原因,导致乳汁形成结块堵塞乳腺管,乳汁滞留过多而致[1]。产后乳房胀痛不仅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2]。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常进行乳房按摩、热敷、吸奶器吸净多余的乳汁等方法治疗,可缓解乳房疼痛和肿胀程度[3]。中医药在治疗产后诸症中具有良好的疗效,治疗方法有中药口服或外敷、针灸、按摩等多种[4],目前已作为产后乳房胀痛治疗的常用手段。笔者应用自拟疏肝通乳汤联合乳房按摩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房胀痛,收益明显,报道如下。
    • 晏玉珍; 黄咏红; 冷小扬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乳房胀痛患者针对性护理中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上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乳房胀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组(30例,在针对性护理基础上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干预)。对比2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房硬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72 h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产后乳房胀痛患者进行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时可有效减轻乳房胀痛、乳房硬度,提升护理有效度以及泌乳量,依从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蒋燕娟; 曹云霞; 巫山云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产后乳房胀痛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州市中医医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后乳房胀痛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初产妇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初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初产妇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2组初产妇均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初产妇的乳房胀痛程度、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护理满意率。结果2组在干预1 d、2 d和3 d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在上述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干预1 d、3 d和5 d后的泌乳量均多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2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P<0.05)。结论对产后发生乳房胀痛的初产妇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缓解其乳房胀痛,促使其泌乳时间提前,乳汁分泌量增加,且对提升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护理满意率也具有积极意义。
    • 崔英
    • 摘要: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穴位按摩护理结合对产后患者乳房胀痛的应用效果,对疾病改善情况进行统计。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产后乳房疼痛患者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分组方式为奇偶数交替法。对照组进行单一穴位按摩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乳房胀痛评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胀痛(26.12±0.18)分、VAS(4.26±1.47)分,对照组乳房胀痛(37.46±1.51)分、VAS(6.88±2.1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乳房肿痛肿硬(3.54±1.28)分、乳汁不畅(2.79±1.17)分、急躁易怒(2.57±1.08)分,对照组乳房肿痛肿硬(5.36±2.14)分、乳汁不畅(4.62±2.23)分、急躁易怒(3.85±1.5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法具有较好效果,患者乳房胀痛感减轻,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乳腺管较为通畅,可对相关护理方案进行应用。
    • 朱卫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乳房穴位按摩护理对减轻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以及促进其产后泌乳的积极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98例接收于2017年10月—2020年2月的产后乳房胀痛产妇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依照AB字母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仅给予传统护理的常规组以及同时给予传统护理与早期乳房穴位按摩护理的观察组,每组49例.而后由参与本次研究的观察小组对比分析2组产妇护理4 d内的乳房胀痛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情况、产后乳汁初始分泌时间、母乳喂养率以及护理好感度.结果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产妇护理后4 d内的乳房胀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产妇,产后乳汁初始分泌时间亦明显少于常规组产妇,且组间相关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母乳喂养率95.92%以及护理总好感度95.24%均高于常规组产妇护理后的母乳喂养率81.63%以及护理总好感度75.51%,且2组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产妇行早期乳房穴位按摩护理,不仅能够快速缓解其产后乳房胀痛感,并且还可促进其乳汁的快速分泌,有利于不断提高母乳喂养率以及其对临床医护工作的好感度,值得借鉴与推广.
    • 尚海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对于改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 将96例产后乳房胀痛的产妇分为观察组(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和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各48例,对比2组产妇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初乳分泌时间[(11.73±1.12)h79.17%,χ2=4.360)以及产后24 h泌乳量[(39.14±8.19)ml>(21.39±8.46)ml,t=10.444]、产后48 h泌乳量[(96.73±8.69)ml>(74.52±9.51)ml,t=11.945]相对更高(P<0.05).结论 产妇的产后恢复期间,实施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乳房胀痛,同时促进泌乳,进而提高其产后恢复效果.
    • 李苗苗
    • 摘要: 目的:探析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在降低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21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A组(n=60)与B组(n=60),B组予以常规乳房护理,A组另加之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分泌水平、泌乳始动时间、乳房胀痛程度及纯母乳喂养率.结果:A组血清泌乳素分泌水平显著高于B组,泌乳始动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乳房中重度肿胀、疼痛产妇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以提升产妇血清泌乳素分泌水平,降低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发生率,应当进一步推广.
    • 黄玉兰; 崔益敏
    • 摘要: 目的:评价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对产后乳房胀痛及产后泌乳的影响和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在我院生产的产妇63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31例产妇实施基础性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32例产妇加用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的产后首次泌乳时间、产后乳房胀痛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48小时乳汁充足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产妇产后开展早期的乳房按摩的有效性较为明显.
    • 陈梅; 周玉晗
    • 摘要: 为了减轻产后乳房胀痛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经验,予以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在不同角度上为产后乳房胀痛的缓解提供重要条件.因此,在本文中,针对产后乳房胀痛原因的分析,给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