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物质劳动

非物质劳动

非物质劳动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03939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党政干部学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等; 非物质劳动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建、周洪军、吴宁等。

非物质劳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3939 占比:99.95%

总计:204043篇

非物质劳动—发文趋势图

非物质劳动

-研究学者

  • 李春建
  • 周洪军
  • 吴宁
  • 张一兵
  • 杨乔喻
  • 陈琼珍
  • 马丽
  • 刘美萍
  • 孙乐强
  • 宋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莹; 潘沈阳
    • 摘要: “元宇宙”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叙事”,被界定为不受现实时空条件限制的极具临场感的数字空间,其中劳动被构想为带有最大的“非物质性”。根据“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基于非物质劳动概念对诸众取得阶级斗争胜利的乐观推演,它应当是最适合诸众脱离资本逻辑、迈向理想未来的场所。基于对作为当代资本逻辑之表达的元宇宙叙事中可能存在的劳动形态的分析,却发现其呈现出与自治主义的乐观推理相悖反的态势。出现这种悖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治主义对马克思资本与劳动思想的误读,一方面则在于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协作理论对资本主义管理机制的批判。在资本逻辑的分析框架中,非物质劳动概念本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协作形式依旧服务于价值自我增殖的内在动力,因此,可充分发展非物质劳动形态的元宇宙叙事不是劳动者的“绿洲”,而是他们的“囚笼”。
    • 王慧芳
    • 摘要: 非物质劳动作为劳动的新形式出场于意大利自治主义学派,表现为以智力、情感、符号、关系等为特征的劳动形式,非物质劳动具有超越物质劳动占据主导性地位的趋势。资本增殖的需要促使这一趋势的发展,非物质劳动成为资本剥削的“新花样”。奈格里和哈特认为虽然非物质劳动当下处在资本的严格管控中,饱受资本的剥削和吸纳,但非物质劳动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强、对“共同性”的占有等特性,这其中蕴含着超脱资本逻辑束缚走向自由解放的潜能。
    • 王峰明; 王叔君
    • 摘要: 作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劳动转型的学说,“非物质劳动论”阐释了当代所谓占据霸权地位的“非物质劳动”同传统的物质劳动的区别,这种劳动形式也被称为“生命政治的劳动”。围绕非物质劳动与物质劳动、工业劳动的关系以及非物质劳动的霸权地位等问题,国内国际学界对“非物质劳动论”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批评。立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这一理论把物质生产中的脑力劳动或精神性内容误判为非物质劳动,把与物质生产无关的脑力劳动或精神性内容误判为商品生产,把物质生产智能化发展与商品生产的新形式相联系,表明其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产品生产与商品生产、智能劳动与商品生产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均值得商榷。特别是它把论述重点局限于劳动者之间或劳动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非物质联系,忽视对资本逻辑和劳资关系的分析,表明其始终流于表面现象并未触及深处的本质和规律。
    • 赵梦迪
    • 摘要: 后工业时代出现了传统劳动向非物质劳动的转型。在奈格里和哈特看来,非物质劳动作为生命政治生产,不仅能生产出非物质产品,还能生产出社会关系和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劳动主体。但实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非物质劳动没有摆脱资本的控制,资本把本来不属于劳动的要素纳入到劳动中,纳入到资本增殖的逻辑强制中,使之成为更加渗透到人的生命和生活领域的异化劳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辩证发展非物质劳动,在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使劳动真正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
    • 李春建
    • 摘要: 安东尼奥·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虽然在理论上不科学,但也存在合理的因素,它揭示了作为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服务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获得发展的社会个人的活劳动已经成为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为我们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启示。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提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社会形式开始从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主向以非物质生产劳动为主转变,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已经从直接劳动转变为获得发展的社会个人的活劳动。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始终是抽象劳动即社会生产劳动,而不是资本,不是知识或数字,只不过抽象劳动的社会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马克思没有经历过的。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始终是活劳动,而不是死劳动,不是机器或人工智能,只不过活劳动的劳动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 何菊玲; 牛雪琪
    • 摘要: 教师的专业劳动不同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形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过程,而专业劳动则是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潜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将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道德方式创造性地融于教育实践中,以专业的方式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包括创造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创造性、道德性和情感性在教师从事专业劳动的过程中实则是综合统一、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活动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做一些诸如讲授知识、批改作业、答疑和监考等机械重复性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也可以替代教师的专业劳动。人工智能既不具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备的反思创造能力,也无法承担教师专业劳动的道德责任,更没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需的情感性,难以替代和胜任教师的非物质性专业劳动。
    • 周光港
    •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劳动模式的变化使得部分西方学者质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数字时代的合理性,这些理论学说构成了数字时代劳动价值论失效说的新形式。以库兹韦尔为代表的一些未来学家主张在强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代替的基础上,超人工智能可以彻底取消人类劳动的存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家福克斯认为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可以从平台用户的无酬劳动中攫取无限剩余价值;而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则主张以量化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非物质劳动形态的量化失效。审视劳动价值失效说的新形式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并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基本概念,但却指出了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新特征与新议题,对于在数字时代发展劳动价值论具有启发意义。
    • 吴韬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以云空间、大数据和物联网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工业劳动概念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剥削关系已经不能有效指认当代劳动的新变化及其与资本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新的概念和理论加以补充,而“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则被指认为是理解当代劳动形式的有效概念。然而,一方面,这一判断在理解劳动新变化的实质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以意大利自治主义者为代表的学者对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一般智力概念和工业劳动概念的解读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 杨自由
    • 摘要: 情感劳动既指某些特定性质的劳动,也指一切劳动中可能附着的情感支出,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阐释。情感劳动的价值要么被低估,要么被无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女性特别的剥削方式。哈特和奈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的提出明显受到女性主义情感劳动理论的影响。新冠疫情造成情感劳动分工的新的不平等,这种状况既可能造成女性主义的倒退,也可能使得性别分工不平等的支撑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带来性别平等新路径的发展契机。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情感劳动理论。
    • 陆茸
    • 摘要: 哈特和奈格里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提出了非物质劳动概念,并认为在非物质劳动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做出修正,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本文通过批判性地分析他们的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以"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模糊"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读,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商品价值量"是抽象意义的"计量",是对本质的规定,而非具体意义的"计量",它由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社会过程客观决定,不能以具体意义的"劳动时间难以测量"来否定价值的质的规定;(2)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服务于哈特和奈格里主体政治的理论建构思路,他们对价值的解读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这种价值与其说是商品价值,不如说是政治价值;(3)哈特和奈格里的理论建构方法,早已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唯心主义.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仍应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