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9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5702篇;相关期刊432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浙江经济、经贸实践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等;产业基础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勇、盛朝迅、黄前柏等。

产业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0 占比:1.8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5702 占比:98.10%

总计:36395篇

产业基础—发文趋势图

产业基础

-研究学者

  • 周勇
  • 盛朝迅
  • 黄前柏
  • 任继球
  • 何云昆
  • 冯飞
  • 冷希洛
  • 刘丁有
  • 刘海莹
  • 刘科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似臣; 支国林
    • 摘要: 本文在阐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ICT(信息通信技术)货物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9年贸易流量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贸易格局与国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营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ICT货物贸易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产业基础是主要影响因素,并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改善本国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经济体量是每个沿线国家(地区)改变其ICT贸易格局的有利举措.同时需要注意对外直接投资、汇率及关税的调节作用,重视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3)我国应充分发挥贸易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积极拓展ICT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带宽需要及通信需求.
    • 吕永刚; 史立凡
    • 摘要: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四化”同步发挥终端需求引致效应为产业链现代化创造巨大市场空间,发挥区域空间聚合效应为产业链现代化构筑多元功能平台,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为产业链现代化改善要素配置效能。新形势下,要提升“四化”同步的安全质态,守护产业链现代化的安全基石;拓展“四化”同步的产业业态,增强产业链现代化的竞争优势;创新“四化”同步的组织形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的主体优势;优化“四化”同步的空间样态,丰富产业链现代化的应用场景;营造“四化”同步的创新生态,完善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环境。
    • 韩磊
    • 摘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江苏需要立足省情实际,从更为高效完整的内需体系、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更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更大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五个关键方向实现突破,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 田世林; 孙鹏; 曾茹
    • 摘要: 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往往凭借技术的进步,但一个地区产业升级凭借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而是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大量人力物力的参与,企业间的相互配合等,才有可能实现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化工产业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欠发达地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文章以菏泽市化工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描述菏泽市化工产业发展现状、采取的政策措施、化工产业转型中的困难和问题等,表明欠发达地区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困难与问题,比如:产业基础薄弱、环保压力大、资金投入有限、缺乏人才等。最后以菏泽市化工产业发展为代表,对欠发达地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相关建议。
    • 黄小东
    • 摘要: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环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适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由“伴随性服务”向“前导性服务”升级;在人才培养标准上要推动培养规格上移,对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结合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培养以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能力,加快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 陈耀飞; 胡紫祎; 王俊姝
    • 摘要: 航空产业是大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标志,有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西航空产业具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及比较优势显著等特点,但也存在着科技投入偏少、创新引领不足,产品结构较单一、产业实力不强,人才支撑较乏力等问题。为助推实现江西"航空梦",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强化科技引领、构建立体化创新链;拓展产品谱系、构建全方位产业链;培育航空人才、构建梯次人才"雁阵"。
    • 盛朝迅
    • 摘要: 产业政策的诞生、演进、转型、创新和发展受政府职能转变、国际规则对接、时代发展变化、企业需求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些因素也在发生变化,要求产业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升级。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政策制定正在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全球现象,国际产业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产业链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主战场。我国在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创新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实施产业链政策,增强产业政策制定的“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尽快制定更具系统性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政策方案,“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安全稳定、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升级。
    • 吴志强
    • 摘要: 产业链供应链就是财富链,疫情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推动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趋势的必要策略。我国链缺、链堵、链弱等问题有待解决,科技、人力、金融等产业要素协同性有待提高。我国应推广产业链链长制、打造“五个一”工程、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再造产业基础,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将中国共同富裕的“蛋糕”不断做大。
    • 李正军
    • 摘要: 西北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有三个: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型产业,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增收难度大;二是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性人才少,人才资源不足,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不强;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宜居家园建设任重而道远。应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径和渠道;加强文化教育,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舒适宜居家园措施,消除制约因素,实现西北地区乡村振兴。
    • 刘宝
    • 摘要: 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从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促进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制造质量品牌、重塑产业组织形态等方面驱动制造强国建设。当前,“专精特新”企业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阻滞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和结构、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数字化转型以及资源要素支持等方面的制约。为有效发挥“专精特新”企业驱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潜力,我国应注重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培育体系,强化共性和高端技术服务供给,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以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政策供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