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931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读书、上海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12届年会等;阿特伍德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林棚、张雯、潘守文等。

阿特伍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1.4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931 占比:98.57%

总计:15148篇

阿特伍德—发文趋势图

阿特伍德

-研究学者

  • 丁林棚
  • 张雯
  • 潘守文
  • 傅俊
  • 李娟
  • 冯亦代
  • 刘怡
  • 吕晓潇
  • 孝红波
  • 尤蕾

阿特伍德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琳
    • 摘要: 以关怀伦理为研究视角,对阿特伍德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洪疫之年》《证言》中因关怀伦理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关怀伦理思想:关怀他者才是人类自我救赎之路。
    • 吕美; 刘卓(指导)
    • 摘要: 站在女性主义立场看,经典神话几乎都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书写出来的。因此,为了重建女性话语权,女性作家就要大胆地重构神话,赋予神话以鲜明的现实意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珀涅罗珀记》展示了女性作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置换,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解构男权社会的话语体系,颠覆男权思想,重构女性神话。本文以珀涅罗珀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阿特伍德作品中“反奥德赛”线索的基础上,以苏珊·兰瑟的叙事声音理论为支点研究了《珀涅罗珀记》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女性作家对于男性视角下的神话重构。
    • 李敬巍; 田月丰
    • 摘要: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将自然问题、女性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和比较,早期作品《可以吃的女人》中即已经展现出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阿特伍德既关注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也关注职场女性与家庭女性的工作、生活处境。当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相交融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变成了狩猎者与猎物的关系,女性变成了“可以被吃掉”的猎物,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同样体现在工业与自然的关系中--工业对应破坏者,而自然对应养育者,同样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科学精神对以女性为主体的自然的征服与开发。在《可以吃的女人》中,女性角色在与大自然中的生物共情的同时,逐步认识并摆脱了自己被男性控制的困境,走向了独立与解放,体现出了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唐建南
    • 摘要: 随着能源人文学的兴起,能源成为文学研究的崭新领域。从人类世框架探讨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疯癫亚当”三部曲,考察其中三种能源形式的书写,可以发现:以石油为主要代表的化石能源是跨国石油资本主义实现全球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其广泛使用导致了全球变暖、人口剧增、食物匮乏等人类世危机;以垃圾油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新能源有望缓解石油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建立在旧能源文化基础上的消费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社会变本加厉地挥霍其他资源,加剧了人类世危机;面对社会生态困境,人力与畜力等生命能源的回归不仅肯定了身体的主体性,抵制了消费主义,也推动了自给自足的多元再栖居社区的建构,人类、非人类自然与后人类组成的异质联盟构成了再栖居叙事的典范。
    • 孝红波
    • 摘要: 长久以来,学界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典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和反乌托邦等方面,而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却少有涉及。如申丹教授所言,很多叙事作品在情节的发展上存在双重叙事运动。《使女的故事》的显性情节背后就存在一个描述主教夫人赛丽娜·乔伊人生境遇和情感变化的隐性叙事进程,这股叙事暗流与小说中显性叙事进程对立互补、并列前行,微妙地勾勒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反乌托邦世界,揭示出基列极权社会对个体心灵的扭曲。
    • 孙金琳
    • 摘要: 从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理论角度,论证阿特伍德在《盲刺客》中通过描述男权社会通过家庭、教育、媒介等手段实施对女性的统治,泯灭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女性沦为他者,阿特伍德揭示了自我意识的缺失将造成女性与自身、与女性、与男性以及与整个社会分离的异化现象.阿特伍德希望女性能够摆脱父权制的禁锢,反抗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性别中的女性气质对女性实施的压迫,充分发挥女性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
    • 王旭东
    • 摘要: 文学创作与批评"生态热"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年升温.精神生态批评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危机的根源.文章将精神失衡的元凶归咎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白人与少数族裔之间的割裂.阿特伍德关于心灵家园重建之路丰富了生态批评内涵,对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郝美萍
    • 摘要: 阿特伍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主体间性精神分析理论建构和治疗实践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阿特伍德采用现象学语境论的方法,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解读一系列广泛的临床现象,并用具体真实的案例分析来辅以说明,由此形成独特的精神病理观.在临床实践方面,阿特伍德创造性地用临床案例探讨心理治疗与哲学的交织关系.他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人文科学,并提出未来心理治疗的三个发展方向:关注现象学;将心理治疗实践扩展到最严重的心理障碍范围;主体间性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
    • 孙金琳
    • 摘要: 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批判基列共和国是一个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建立的极权主义政权,它剥夺人的公民权利、消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多样性、毁灭人的道德意识、控制大众传媒、灌输官方意识形态、由中央政权控制整个经济、由眼目实施恐怖统治.阿特伍德在小说中揭露了剥夺女性公民权、抢夺婴儿、公开处决犯人并悬尸示众、集中营等极权主义政权统治场景,批判了滋生极权主义政权的两大因素,即极端宗教思想和对政治冷漠的大众,为现代社会敲响警钟.
    • 王宗云; 张帆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使女的故事》以架空的历史为背景,描绘出虚构的反乌托邦国家,其作为与读者交流的中介,影射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托人性论,从性善和性恶的角度分析书中人物,他们不同的生存状态,顺从与反抗,沉默或呐喊,反映了人性的具体性和普遍性,昭示了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