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以冲突

阿以冲突

阿以冲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427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082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阿以冲突的相关文献由7966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云祥、李广军、赵景波等。

阿以冲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4.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82 占比:95.42%

总计:4278篇

阿以冲突—发文趋势图

阿以冲突

-研究学者

  • 韩云祥
  • 李广军
  • 赵景波
  • 陈万士
  • 刘攀
  • 张学军
  • 管祥民
  • 黄晓琼
  • P·加尔
  • S·侯赛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佘纲正
    • 摘要: 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地区国家,但中以两国在冷战中却经历了积极接触、激烈对抗再到最终和解的复杂历程。作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建国至其去世前,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并可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作为政府首脑的本-古里安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但其对新中国简单化和符号化的理解导致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抱有相当怀疑的态度,其与西方阵营结盟的战略规划最终也加速了中以两国的分道扬镳。在后一阶段,本-古里安倾向于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正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新中国的崛起,并呼吁以色列社会以及西方世界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本-古里安对中国的分析研判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对华政策,为理解曲折的中以关系以及复杂的全球冷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本-古里安后期的中国观兼具哲学历史高度和现实政治维度,也为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犹太—以色列视角。
    • 江艺鹏
    • 摘要: 为了打破英美对近东的控制,苏联在以色列建国后不久便要求接管耶路撒冷的俄国财产.苏以双方此后围绕"俄国财产"问题展开了多番交涉.然而,受到冷战局势和近东冲突的影响,相关交涉又被牵扯到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政府的"耶路撒冷之争"当中.这一系列问题显示出战后近东外交格局的冷战化进程,导致该地区政治经济问题复杂化.近东地区"被卷入"冷战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苏联、美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多方互动的结果;同时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近东地区的冷战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近东各国与大国之间设置了一道"文化屏障".
    • 赵文亮; 王坤明
    • 摘要: 卡拉梅战役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卡拉梅战役导致“法塔赫”的崛起,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言人,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增强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它宣传了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巴勒斯坦问题;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迅速增强,在对以色列暴力袭击迅速升级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约旦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从而埋下了约巴战争的种子.
    • 塞西尔·布鲁姆; 赵娜
    • 摘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陆军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E.Lawrence)与阿拉伯人共同抗敌,并参加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其间,他从生活习俗上完全融入了阿拉伯社会,被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历史学家们对劳伦斯的立场有不同的解读。本文通过分析书信、会议记录、传记等相关资料,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锡安主义活动的类型和阿拉伯人对此的反应,以此重新审视劳伦斯在阿拉伯与犹太锡安主义(的关系)中的立场。笔者认为劳伦斯鼓励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肯定了犹太移民对巴勒斯坦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劳伦斯致力促成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和谈,支持二者在巴勒斯坦共处,是亲锡安主义者。
    • 塞西尔·布鲁姆1; 赵娜(译)2
    • 摘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陆军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E.Lawrence)与阿拉伯人共同抗敌,并参加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其间,他从生活习俗上完全融入了阿拉伯社会,被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历史学家们对劳伦斯的立场有不同的解读。本文通过分析书信、会议记录、传记等相关资料,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锡安主义活动的类型和阿拉伯人对此的反应,以此重新审视劳伦斯在阿拉伯与犹太锡安主义(的关系)中的立场。笔者认为劳伦斯鼓励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肯定了犹太移民对巴勒斯坦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劳伦斯致力促成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和谈,支持二者在巴勒斯坦共处,是亲锡安主义者。
    • 沈孝泉
    • 摘要: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同学来信:2015年以来,大量难民涌入欧洲,一场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危机正在席卷欧洲大陆。难民潮愈演愈烈,触目惊心的事件不断发生,请问——答2015年9月,媒体上刊登了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面朝下一动不动地趴在沙滩上,任凭滚滚浪潮的冲击……这张照片震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无不为孩子的遇难感到悲伤和震惊。这就是2015年欧洲难民潮的缩影。这个3岁的孩子名叫艾兰,是叙利亚人。他随同父母和哥哥一同逃离战乱的叙利亚,
    • 谢立忱
    •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阿以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现实主义的研究范式,而对于阿以冲突中的认同因素特别是以色列犹太人的认同缺少应有的学术观照。大体上讲,1967年"六天战争"后以色列认同的空前强化导致大以色列主义迅速抬头;20世纪80年代后,在以色列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以色列渐渐出现认同危机,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2000年第二次"因提法达"的爆发使得以色列暂时摆脱认同危机,"隔离墙计划"和"单边计划"随之出台,导致中东和平进程更加曲折难行。
    • 李春霞
    • 摘要: 希伯来语作家奥兹借纯文学手段,一方面展示了以色列建国前后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从民族生存的角度逼真地再现了两个民族如何从相互尊崇、和平共处到相互仇视、兵刃相见的历史现实.笔间,既流露出作家对犹太民族身世多艰的哀悼,也流露了对阿拉伯民族所遭受苦难的深深负疚,个人道义与民族责任的冲突跃然于纸.其笔下的阿拉伯人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成了复杂的文化心理现象,负载着作家深厚的历史意识与民族体验.
    • 胡雯丽
    • 摘要: 《人在欧洲》是龙应台旅居瑞士一年半的心路历程,从《野火》到《人在欧洲》,龙应台延续了她一贯的批判风格,较之前的《野火》,《人在欧洲》的批判更为深沉,龙应台的视野更为开阔,批判意识更为强烈,主要表现在对国际性问题和对本土问题的热切关注上。
    • 肖文超
    • 摘要: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东和平的关键因素主要源自两大民族矛盾:一是阿以冲突,二是中东库尔德问题。相较而言,中东库尔德问题尽管不像阿以冲突那么突出,但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前者。它不仅长期困扰着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与叙利亚等地区国家,而且常常招致大国的外部干预,以致至今悬而未决。中东库尔德人是个具有跨界属性的民族,这使中东库尔德问题愈发凸显,并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