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94014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暨2011北京造血干细胞移植国际会议、第十二届全国红细胞疾病(贫血)学术会议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相关文献由433位作者贡献,包括邵宗鸿、何广胜、武永吉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4014 占比:99.98%

总计:594151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文趋势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研究学者

  • 邵宗鸿
  • 何广胜
  • 武永吉
  • 韩冰
  • 张之南
  • 赵明峰
  • 刘鸿
  • 施均
  • 沈悌
  • 杨天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宙
    • 摘要: 目的:探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易发血栓的可能因素。方法:于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中抽取65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血栓进行分组,其中并发血栓的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4例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则设为参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血常规检查及其他各项检查指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数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红细胞计数、粒细胞CD59^(-)百分率、红细胞CD55^(-)百分率、Flaer^(-)红细胞百分率和D-二聚体水平等指标方面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粒细胞CD59^(-)百分率、红细胞CD55-百分率、Flaer^(-)红细胞百分率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参照组。结论: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均不是导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因素,但红细胞、粒细胞CD59^(-)百分率、红细胞CD55-百分率和D-二聚体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血栓发生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 张钧栋; 智鹏; 王紫宁; 李泓毅; 陈浩然; 卢学春
    • 摘要: 背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溶血性疾病,当前治疗PNH的手段单一,药物费用昂贵,亟需寻找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疗药物或方案。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联合雄激素与糖皮质激素治疗PN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2月-2021年8月收治的PNH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患者在原有糖皮质激素和雄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全反式维甲酸10 mg/d治疗12周。疗效评估主要观察血管内溶血情况、血栓发生率、PNHⅢ型红细胞比例、CD59/FLAER表达缺失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等。安全性评估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肝、肾功能评估。结果 纳入并完成12周治疗的患者共计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1~55岁。入组患者Ⅲ型红细胞比例中位数为50.31%(IQR:9.73%,55.38%);CD59/FLAER表达缺失粒细胞比例为43.23%±29.75%。6例患者中4例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既往存在明确血栓形成病史,4例既往存在输血依赖。经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脱离输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97.33±33.18) g/L vs (81.00±28.01) g/L,网织红细胞比例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NH克隆细胞保护方面,共有5例患者完成了12周治疗后的评估,其中4例疗效显著。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新发血栓,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水平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升高。结论 初步观察显示含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方案治疗PNH安全性好且有一定疗效,但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证实。
    • 曾顺良(综述); 曾涛(审校)
    • 摘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后天获得性干细胞疾病,是部分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聚糖A(PIG-A)基因突变及其非恶性克隆所致。PIG-A基因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经克隆及多向分化,将缺陷经各系祖细胞依次传导至下游各阶段血细胞,使其性能改变而致PNH患者产生慢性(阵发性)血管内溶血、外周血细胞减少、血栓形成等各异的主要临床表现^([1-3])。
    • 刘慧慧; 张宇丽; 刘军
    • 摘要: 突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并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都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可能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改变、膜迷路积水、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生活习惯、睡眠障碍、心理因素等。本文报道1例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病史的突聋病例,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缺陷性溶血病,并发症之一为血栓形成。推测突聋是由PNH继发血栓形成引起,此病例罕见,经溶栓、纠正贫血及激素治疗,患者听力恢复良好。通过此病例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
    • 王海南; 孙艳舫; 王会朋; 杨淑莲
    •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皂矾丸联合茵陈蒿合归脾汤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PNH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杨淑莲教授临证经验,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茵陈蒿汤合归脾汤。治疗16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外周血细胞、血液生化分析,包括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iculocyte,Re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铁(Serum iron,SI)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88%(31/32)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皂矾丸联合茵陈蒿合归脾汤剂辅助治疗PNH疗效较佳,能够加快恢复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补充造血物质,安全性好。
    • 林莺; 张荣东; 陈琦; 陈仁利
    • 摘要: 目的测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PNH异常克隆中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血液科就诊的31例PNH患者为病例组,其中发作性PNH 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3~69岁)、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AA-PNH)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0~68岁);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9~56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细胞和Th细胞亚群变化以及CD4^(+)CD25^(+)T细胞和Th3细胞数量,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叉头框蛋白P3(FOXP3)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采用F检验、Bonferroni方法、H检验、χ^(2)检验。结果AA-PNH组CD4^(+)/CD3^(+)细胞和CD4^(+)/CD8^(+)比例低于对照组[(44.55±11.91)%比(57.61±6.90)%、0.66(0.38,1.26)比1.32(0.86,1.64)],CD8^(+)/CD3^(+)细胞高于对照组[(62.31±10.76)%比(45.51±5.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A-PNH组Th1/CD3^(+)CD4^(+)细胞高于发作性PNH组及对照组[(24.27±4.30)%比(12.61±3.02)%、(4.0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PNH组及发作性PNH组CD4^(+)CD25^(+)T细胞和Th3细胞的数量高于对照组[(67.82±15.67)×10^(6)/L、(97.11±17.10)×10^(6)/L比(43.86±9.52)×10^(6)/L,(57.15±10.58)×10^(6)/L、(82.27±15.15)×10^(6)/L比(42.35±9.33)×10^(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作性PNH组、AA-PNH组中FOXP3及TGF-β的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TGF-β及IL-10浓度均高于对照组[86.67%(13/15)、75.00%(12/16)比40.00%(10/25),73.33%(11/15)、62.50%(10/16)比36.00%(9/25),(49.76±2.03)μg/L、(37.29±1.78)μg/L比(17.01±3.27)μg/L,(7.86±1.17)pg/ml、(5.57±1.13)pg/ml比(1.33±0.4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NH患者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功能亢进,推测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使其在PNH异常克隆中逃避免疫监视。
    • 丁园; 熊涛
    • 摘要: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7、CD24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P NH患者(P NH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入院治疗的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AA组)及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3组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7、CD24、CD55、CD59水平差异,评估PNH组上述指标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上述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对P NH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性粒细胞表面CD67、CD24、CD55、CD59表达水平比较,均为PNH组
    • 宋闿迪; 朱小玉; 汤宝林; 皖湘; 姚雯; 孙光宇; 刘会兰; 孙自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成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7例应用单份UCBT治疗成人PNH受者的临床资料.7例受者中6例重度PNH,1例极重度PNH.原发性PNH 4例,PNH-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综合征3例.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9岁(20~47岁),中位体重60 kg(50~71 kg),诊断至移植中位时间为62.5个月(7.7~171个月),全部受者均伴输血依赖.预处理方案:清髓性6例,减低强度1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案均为环孢素A联合短程吗替麦考酚酯,均未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输入脐血有核细胞的中位数为2.4×107/kg(1.71~4.28×107/kg),其中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为1.58×105/kg(O.88~3.02×105/kg).结果 所有受者均获得髓系及红系植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的中位时间17 d(15~21 d),网织红细胞计数≥1%的中位时间27 d(22~45 d).6例受者获得血小板植入,血小板≥20×109/L中位时间37 d(25~101 d),血小板≥50×109/L中位时间62 d(27~157 d).100 d急性GVHD发生率28.6% (95%CI 0~55.3%),其中2例Ⅱ度急性GVHD,仅1例受者发生局限慢性GVHD.全部受者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71.4个月),6例受者存活,1例PNH-AA综合征伴铁过载受者死于消化道出血.2年总存活率为83.3%(95%CI 27.3~97.5%).结论 单份UCBT治疗PNH,可获得很好的植入率及存活率,PNH-AA综合征伴铁过载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