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阳黄

阳黄

阳黄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47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环球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全国中医药研究与临床经验学术交流会等;阳黄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郝振荣、刘秀、周聪等。

阳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472 占比:99.46%

总计:16562篇

阳黄—发文趋势图

阳黄

-研究学者

  • 郝振荣
  • 刘秀
  • 周聪
  • 喻嵘
  • 张传涛
  • 张国梁
  • 张技
  • 张林力
  • 张润顺
  • 扈晓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希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黄疸型肝炎采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8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患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参照组35例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35例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相关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总体疗效。结果2组病患治疗前TBIL、DBIL、ALT和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联合组TBIL、DBIL、ALT和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参照组低;总体疗效94.29%(33/35)较参照组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病患肝功能指标,提升总体疗效,具有大量推广应用价值。
    • 黄人鹤; 谢青; 闫雪华; 陈小勇
    • 摘要: 目的观察清黄饮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阳黄患者的短期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清黄饮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2.50%;治疗组胆红素消退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组同期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在规范化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清黄饮干预治疗,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黄疸消退作用、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改善明显。
    • 黄娴; 吕建林; 姚元谦; 黄小英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代中医治疗黄疸阳黄证、阴黄证的用药思路。方法通过搜集古代医家治疗黄疸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筛选与排除共检索出治疗阳黄217首,阴黄30首,共列出治疗阳黄、阴黄的高频药物各10味,得出治疗黄疸药物均以寒温为主,五味多为苦、甘、辛。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附子-茵陈药对。聚类分析方面分别列出治疗阴黄、阳黄5个核心组合,涵盖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等著名方剂。结论中国古代医家治疗黄疸不论阴黄、阳黄证均分类论治,对临床中医辨证治疗黄疸具有重要意义。
    • 谭艳; 陈聪; 周聪; 黄柔; 肖凡; 刘秀; 陈昱彤; 喻嵘
    • 摘要: 黄疸病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认为黄疸与脾密切相关,湿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黄疸发病的病因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湿热、寒湿分别致阳黄和阴黄做了具体的概述和区分,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积热,外感时邪疫毒,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黄疸的发生。明清时期有医家指出本病与胆有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有医家分为内伤黄疸和外感黄疸。此时期对黄疸的发病特点、症状、病机认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的学者研究黄疸留下了参考依据。
    • 谭艳; 陈聪; 周聪; 黄柔; 肖凡; 刘秀; 陈昱彤; 喻嵘
    • 摘要: 黄疸病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认为黄疸与脾密切相关,湿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黄疸发病的病因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湿热、寒湿分别致阳黄和阴黄做了具体的概述和区分,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积热,外感时邪疫毒,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黄疸的发生.明清时期有医家指出本病与胆有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有医家分为内伤黄疸和外感黄疸.此时期对黄疸的发病特点、症状、病机认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的学者研究黄疸留下了参考依据.
    • 武璇; 李尚点; 刘丹; 徐春军
    • 摘要: 黄疸是肝胆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繁杂的辨证分型到形成以阴阳为纲的辨治体系,经历了数代医家的发展完善.笔者总结以湿热、寒痰、热毒、血瘀、正虚为黄疸病理因素,困阻中焦脾胃,阻滞肝胆气机,胆汁疏泄失常为病机.归纳以正虚无热者为阴黄,有热无寒者为阳黄,以寒热错杂者为半阴半阳辨证论治黄疸,体现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阴阳转换.综前人之述而论之,阐发自己的拙见,抛砖引玉,以期有益于临床诊疗.
    • 马子华; 张润顺; 白宇宁; 张林力; 汪丹丹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及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查阅《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6名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166首经典处方,使用中药1 584频次,阴黄和阳黄的高频(>10次)共用药物有12味。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分别聚为4类。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配伍各8对,治疗阴黄和阳黄分别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是茵陈-茯苓(置信度≥83.33%),栀子-茵陈(置信度≥91.11%)。[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治疗阴黄和阳黄的方剂经过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结果,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马子华; 张润顺; 白宇宁; 张林力; 汪丹丹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及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查阅《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6名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166首经典处方,使用中药1584频次,阴黄和阳黄的高频(>10次)共用药物有12味.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分别聚为4类.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配伍各8对,治疗阴黄和阳黄分别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是茵陈-茯苓(置信度≥83.33%),栀子-茵陈(置信度≥91.11%).[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治疗阴黄和阳黄的方剂经过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结果,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陈海鹏; 张照兰; 李凤敏; 李媛媛
    •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符合其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抗病毒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内服方和外敷方,疗程均为4周.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对照组为72.0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