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井口压力

井口压力

井口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52891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断块油气田、内蒙古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2009年第三届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等;井口压力的相关文献由6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天工、李相方等。

井口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2891 占比:99.91%

总计:153030篇

井口压力—发文趋势图

井口压力

-研究学者

  • 刘伟
  • 天工
  • 李相方
  • 任美鹏
  • 吴昊
  • 吴聚
  • 周泊奇
  • 唐恩高
  • 姜英健
  • 孙宝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军太; 李文斌; 张龙龙; 季长江; 李国富; 张遂安
    • 摘要: 原始煤储层压力是煤层气储量和产能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煤层气开采具有指导作用,准确计算原始煤储层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压力势叠加原理,建立了压裂过程中和压裂后关井过程中压力势模型,并分忽略与考虑煤储层压裂过程中和压裂后裂缝网络渗透率变化两种情况,提出了利用水力压裂煤层气井关井阶段井口压力降落数据反演原始煤储层压力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从实例井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忽略与考虑煤储层裂缝网络渗透率变化的原始地层压力方法线性关系都很明显,说明建立的方法有效。从解释精度的角度来看,考虑煤储层压裂后裂缝网络渗透率变化的方法参与拟合的数据点更多,且压裂过程和压裂后煤储层裂缝网络渗透率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解释结果更加可靠。如果忽略压后关井期间煤层裂缝网络渗透率的变化过程,评价的裂缝网络稳定的渗透率及原始煤储层压力会偏高。该方法在确定原始煤储层压力的同时,还可以确定煤储层压裂后裂缝网络稳定的渗透率并评价裂缝网络渗透率变化趋势,为煤层气藏类型划分、煤层气储量计算、压裂效果评价和排采制度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 王泉; 王彬; 闫利恒; 汪洋; 罗建新; 杜果
    • 摘要: 呼探1井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首口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的超深层异常高压气井,该井在试采时井口压力出现大幅波动,无法有效确定储集层参数及开展合理产能评价。因此,基于颗粒架桥堵塞原理,利用气藏动态分析法,表征了裂缝中颗粒循环堵塞—解堵变化趋势;同时,建立呼探1井双重介质渗流机理模型,开展压力波动特征分析及成因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裂缝中颗粒循环堵塞—解堵是造成压力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裂缝中颗粒不断运移解堵,压力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表皮系数逐渐减小,采气能力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在裂缝循环堵塞—解堵的过程中,裂缝开度越大,压力波动幅度越大,同一裂缝开度下,近端裂缝堵塞—解堵,导致压力波动幅度较大,远端则相反。不仅为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储集层特征研究、井位部署、产能评价提供依据,而且为超深层异常高压气井压力分析提供借鉴。
    • 刘慧; 丁心鲁; 张士杰; 方云贵; 郝晓波; 郑玮鸽
    • 摘要: 为了掌握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动态变化情况,解决持续注气导致的地层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依据现场静、动态资料,基于一种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综合储层压力、井底压力和井口压力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种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一体化压力及地层参数计算方法。首先,利用计算储层压力、井底压力和井口压力的方法计算出井口压力;然后,应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不断调整、优化压力和地层参数,使计算的井口压力与实测井口压力达到最优拟合,进而得到储层压力、井底压力,以及储层平均渗透率、探测半径等地层参数。利用该方法计算了呼图壁储气库3口注采井的井口压力和储层的平均渗透率,3口注采井计算井口压力与实测井口压力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89,0.9893和0.9784,计算出的储层渗透率与试井解释的渗透率基本一致,说明该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一体化压力及地层参数计算方法,可以了解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情况,有助于指导地下储气库的安全运行。
    • 吴天乾; 李明忠; 李建新; 李德红; 张军义; 何斌斌
    • 摘要: 正注反挤是实现低压易漏失井固井全井封固的主要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杭锦旗地区具有广泛应用.但由于正注反挤的固井设计和过程控制缺乏理论依据,造成反挤固井质量不稳定,影响正注与反挤有效衔接及井筒完整性.为此,建立环空模型和顶替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反挤顶替机理研究,探讨偏心度、流体性能等对顶替效率影响规律,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借鉴水驱油指进机理,基于施工井统计分析,明确反挤井口压力变化规律,为反挤施工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基于反挤顶替机理和井口压力变化规律分析,通过优化固井设计、水泥浆体系、井眼准备和过程控制措施,形成了适用于杭锦旗地区的正注反挤固井技术,实现了规范化设计和精细化控制.正注反挤技术在杭锦旗地区累计应用145口井,优质率提高38.2%、优良率提高45%,全井封固率由15.2%提高至62.5%,对国内外同类型固井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 隋先富; 杨阳; 陈欢; 姬煜晨
    • 摘要: 气藏数值模拟过程中由于井筒压力损失描述不精确,经常发生预测井口压力失真,目标配产无法实现以及牺牲采收率等问题.为解决此技术难题,本文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天然气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井口压力控制与油田采收率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了井筒压力损失计算的影响参数及其敏感程度.
    • 徐帮才; 刘少胡; 马卫国; 甘泉泉
    • 摘要: 随着水平段长度的不断增加,水平段分段压裂的段数不断增加,同时因为地层和套管变形,使得长水平段钻磨桥塞难度与风险大幅提升,部分井段甚至难以钻磨.基于此,针对某井4支未钻桥塞,采用工程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井底压力、未钻桥塞段压力、已钻桥塞水平段压力和垂直段压力.工程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应用工程算法和数值计算方法求得井底压力为15.039M Pa.该计算为现场作业提供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军; 毛荣军
    • 摘要: 水井压降试井就是测取注水井停注后井底压力变化,对压力进行试井解释,求取地层压力(P),渗透率(K),表皮系数(s)等参数,是指导油田开发的重要方法.本文就井口压力折算地层压力、简化压降测试,以及对不同位置测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从原理及工艺等多角度论证了注水井井口压降试井的可行性,通过井口压降资料与井底压降资料对比,得到较为可靠的测压资料.
    • 宣涛; 朱建英; 苏展; 蔡振华; 李建荣
    • 摘要: 储气库工作气量设计是多因素综合优化的结果,工作气量的大小与研究区内井的数量、最低外输压力、井径大小等条件相关,最终影响储气库建设成本.如何从多因素角度优化工作气量大小,达到储气库设计各参数全局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海上H岩性气藏为例,通过地层-井筒-井口多节点分析方法,考虑冲蚀气量与最小携液气量限制,优化单井不同地层压力下最大合理产能,根据注采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储气库库存量注采动态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注采周期内平均产量法模拟不同井数下采气末期外输最低井口压力,建立不同井径下工作气量-井数-外输最低井口压力图板,结合图板与海上储气库井数限制要求,优化H气藏改建储气库工作气量.结果表明,H储气库采用7 in(177.8 m m)管柱,当区块注采井井数为10口,运行下限压力为23 M Pa时,工作气量为26.1×108 m3,工作气比例为34.7%,区块采气量2179.1×104 m3/d,单井采气量217.9×104 m3/d,采气末期井口压力约15.3 M Pa,满足外输压力与井口数量的控制要求.该技术能够实现井径、井数、工作气量、最低外输井口压力等参数全面优化.
    • 李录; 刘伟; 马莹; 郭达元
    • 摘要: 川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井口压力高达40 MPa,全角变化率超过8°/30m.针对电缆分簇射孔与桥塞联作工具串无法正常入井及在全角变化率最大处遏阻、遇卡,导致工具串起爆可靠性差,通过工具串在井口处的受力分析,推导出工具串顺利入井的最小质量;利用全角变化率最大处工具串与井筒的几何关系模型,计算出容许工具串通过的最大长度.随着井口压力增加,入井工具串最小质量增加;随着全角变化率的增大,容许通过的工具串最大长度相应减小.川渝地区长宁H**井通过合理配置工具串质量,优化工具串长度成功施工,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避免了工具串无法入井及遏阻、遇卡问题,保证了施工质量.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为后续的川渝页岩气水平井电缆分簇射孔与桥塞联作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 黄浩
    •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目前采用无阻流量经验法、采气指示曲线法和不稳定产量分析法进行合理配产研究。但随着开发生产,气井的合理产量与产能表现出动态的变化特征,由于生产任务加重,气井动态监测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影响当前合理产量确定。针对此情况,在计算单井控制储量的流动物质平衡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累产区间条件下的气井,提出一种快速估算单井合理产量的井口压降速度方法。通过推导气井井口压降速度与产量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大部分稳定生产井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出的不同累产区间下合理井口压降速度来反算气井的合理产量。该方法计算简便、准确性较高,可作为本气田气井动态合理配产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