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1499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医疗卫生装备、中西医结合研究、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芳、王滨、钟华等。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1499 占比:99.96%

总计:501696篇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文趋势图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研究学者

  • 刘芳
  • 王滨
  • 钟华
  • 万柏坤
  • 冯敢生
  • 刘国顺
  • 刘建平
  • 刘惠萍
  • 刘玲玲
  • 吴铿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延影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诊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其是有创性操作,术中患者容易产生压抑、焦虑、沮丧甚至是恐惧。患者的心理压力可能远大于疾病本身的痛苦,这些心理因素将影响患者的部分生命体征并使其发生较大波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 张艺萍; 赵丽君; 孙培
    • 摘要: 目的 分析宝石CT与超声心动图(ECHO)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CTA)、ECHO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宝石CT与ECHO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结果 宝石CT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7%、97.13%、95.66%、86.45%、97.63%.ECHO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04%、94.68%、92.52%、76.14%、96.23%.宝石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ECHO(P<0.05),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结果优于ECHO(P<0.05).结论 宝石CT能够清楚显示患者冠脉病变情况,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效能优于ECHO,可将宝石CT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辅助方法.
    • 李才林; 盛瑾; 范奇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经双源CT血管迭代重建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支架置入术术后老年患者100例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常规剂量检查及CAG检查,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迭代重建组与常规组,各50例.迭代重建组扫描方式原始图像采用迭代重建算法处理数据,常规组扫描方式原始图像采用常规滤波反射投影法处理数据,对比分析两种算法图像的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评分;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记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不同算法检查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结果.结果 迭代重建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迭代重建组诊断支架内再狭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迭代重建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老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经双源CT血管迭代重建算法能够减少冠状动脉支架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提高对支架内再狭窄评估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刘金连
    • 摘要: 目的:总结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出率寻找新途径.方法:选择64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统计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等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相比,P>0.05;同时从各肢狭窄的诊断情况来看,左主干血管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最高,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结论: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诊断中,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具有理想的检出率,满足患者诊断需求,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邓君良; 杨志企; 陈湘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重度狭窄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CTA资料,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结果,分析冠状动脉CTA重度狭窄漏诊、误诊的发生率及原因、发生血管节段.结果 CTA共误诊34支重度狭窄血管,以右冠状动脉(RCA)误诊率最高.误诊原因以客观因素为主,包括钙化斑块、血管充盈不佳、测量误差、伪影,其次是主观因素(中心线偏离).CTA共漏诊17支重度狭窄血管,以左前降支(LAD)漏诊率最高.漏诊原因以主观因素(未取血管最窄处测量和人为疏忽)稍优于客观因素(钙化斑块和血管充盈不佳).在血管狭窄发生节段方面,冠状动脉远段重度狭窄漏诊、误诊均高于近中段.结论 冠状动脉CTA重度狭窄误诊以客观因素为主,漏诊原因以主观因素为主.此外,远段血管、钙化斑块是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漏诊、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
    • 徐姝静
    • 摘要: 国内首次命名"心肌梗死";首例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完成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首例完成血管腔内超生检查……他就是陈灏珠院士——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一根导管,探路心血管疾病1949年,陈灏珠进入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冠心病少见,因此医学界对冠心病认识不深,对当今所用表达心脏肌肉严重缺血而坏死的"心肌梗死"这一病名,仍沿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来称谓。
    • 苗旺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实施冠心病诊断期间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9年05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将实验金标准确定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此基础上合理对患者展开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就最终冠心病检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冠心病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共发现冠状动脉220支,其中前降支、左主干、右冠、回旋支以及桥血管分别为50支、50支、50支、50支以及20支.其中165支表现为阳性狭窄,55支为阴性;经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163支获得阳性结果;57支为阴性,所有冠心病患者诊断特异性为94.55%、敏感性为96.97%、阴性预测值为91.23%、阳性预测值为98.16%;最终发现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法方面,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的有效应用,可为冠心病准确诊断结果的获得做出充分保证,最终实现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以及预后.
    • 张新波
    • 摘要: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采用64排螺旋CTA扫描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方法随机收集禹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A扫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进行CTA扫描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结果100例患者经DSA检查提示管腔轻微狭窄95个、管腔轻度狭窄74个、管腔中度狭窄21个、管腔重度狭窄9个以及管腔闭塞3个;冠脉CTA检查提示管腔轻微狭窄98个、管腔轻度狭窄80个、管腔中度狭窄14个、管腔重度狭窄7个以及管腔闭塞3个;以DSA检查结果为检验标准,冠脉CTA在管腔狭窄程度判断吻合率达到94.39%。冠脉CTA检查与DSA检查在重度狭窄的判断吻合率相比中度狭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能准确评估斑块性质与管腔的狭窄程度,对于该病临床诊治具有积极意义与价值。
    • 张新波
    • 摘要: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采用64排螺旋CTA扫描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方法 ?随机收集禹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A扫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进行CTA扫描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经DSA检查提示管腔轻微狭窄95个、管腔轻度狭窄74个、管腔中度狭窄21个、管腔重度狭窄9个以及管腔闭塞3个;冠脉CTA检查提示管腔轻微狭窄98个、管腔轻度狭窄80个、管腔中度狭窄14个、管腔重度狭窄7个以及管腔闭塞3个;以DSA检查结果 为检验标准,冠脉CTA在管腔狭窄程度判断吻合率达到94.39%.冠脉CTA检查与DSA检查在重度狭窄的判断吻合率相比中度狭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 能准确评估斑块性质与管腔的狭窄程度,对于该病临床诊治具有积极意义与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