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进城农民

进城农民

进城农民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5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求实、法治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院长(系主任/所长)联谊会、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进城农民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石静、胡宏伟等。

进城农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67.4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115 占比:31.42%

总计:366篇

进城农民—发文趋势图

进城农民

-研究学者

  • 吴晓
  • 石静
  • 胡宏伟
  • 俞德鹏
  • 关凤峻
  • 冯小双
  • 刘殿臣
  • 刘灵辉
  • 吴业苗
  • 展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业苗
    • 摘要: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 陈伊翔; 靳相木
    • 摘要: 进城农民的"三权"嵌入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框架之中,对于"三权"的退出应找到统领它的逻辑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中起着规范、调整和保障个体成员利益价值的成员权.从农村土地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的过程看,成员权是个体成员在法定结社时将土地权利让渡给集体经济组织之后所剩余的本源性权利."三权"是成员权行使的结果或形式,成员权是本质,"三权"是表象.新时期,进城农民"三权"退出的逻辑应遵循"缓和有因性",即允许其成员权丧失后,"三权"存续一定期限,这一期限按照集体收益分配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顺序依次增加.
    • 刘守英
    • 摘要: 改革开放后这一轮工业化,实际上是靠城市少支付进城农民的城市化成本,快速城市化,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是建立在不支付农民城市化的成本、不支持人进城的城市化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总是有人来支付的,是乡村在支付。整个乡村的代价,是由这套城市化模式带来的。
    • 韦彩玲; 陈娅; 杨彩霞
    • 摘要: 现行的宅基地政策设计趋向于保障农民住房需求,形成了以强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特征的无偿申请宅基地分配取得机制,一旦取得便可无限期使用,在政策层面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对外流转,只允许在集体内部进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和土地到城市寻求新发展,使得"人地不对应"的矛盾愈加尖锐,进城农民也难以彻底退出宅基地融入城市生活。基于"内卷化"理论视角,在两权分离的制度框架下,重点关注进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变化,从而提供一种针对进城农民土地权益"内卷化"现象的解决途径,力求通过理清相关政策机制的演变逻辑从而建立起与进城农民市民化相配套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目前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流转机制,即转变公权角色,构建主体性均衡,激发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公权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协同。
    • 张航; 邢敏慧
    • 摘要: 进城农民环境行为意向既受到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更是心理性因素在情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的微观数据,利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进城农民环境风险感知、社会融入对其环境行为意向的影响,并检验社会融入对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意向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得出:第一,环境风险感知、行为适应和心理认同是影响进城农民环境行为意向的重要预测因素;第二,心理认同对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意向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相对高心理融入的进城农民而言,低融入进城农民的环境行为意向更易受到环境污染感知的驱动影响.
    • 谢世艳
    • 摘要: 近年来,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2019年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51个百分点。要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关键要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更加注重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补短板,强弱项,真正让进城农民住得下、住得安、住得稳。
    • 姬亚楠
    • 摘要: 价值观念的差异化书写体现了作家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在作家笔下,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与乡村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着由扎根农村向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转变.乡土记忆、人生阅历和个体认同的差异,导致新一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老一代农民进城的目的在于赚钱贴补家用,新一代农民进城则是为了转变身份、改变命运,因此,其离乡离土具有形式上和情感上的双重断裂性.然而,新一代农民进城以后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他们要么奋力抗争,走出一条不同于父辈们的道路,成为城市"新移民",实现个人的"现代化"转型;要么放弃抗争,妥协接受与父辈们相同的人生命运,坠入"宿命"的漩涡.
    • 李德刚; 杨颖
    • 摘要: 城镇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从事非农化的工作.进城农民对于城镇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但他们的意识和素养很多情况下与城镇发展的需要有出入,需要进行教育.对于这种农民教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如教育定位不精准、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从推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需要面对这些不足,探讨措施,提升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农民的就业培训,更新教育方式,借以提升进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 李德刚1; 杨颖1
    • 摘要: 城镇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从事非农化的工作。进城农民对于城镇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但他们的意识和素养很多情况下与城镇发展的需要有出入,需要进行教育。对于这种农民教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如教育定位不精准、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从推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需要面对这些不足,探讨措施,提升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农民的就业培训,更新教育方式,借以提升进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 邱济芳; 聂伟
    • 摘要: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方言技能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越熟悉当地方言的进城农民,越倾向于落户城镇;方言技能通过收入、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正向影响.进城农民收入水平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落户意愿提升28.3%;进城农民交往意愿因子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单位,落户意愿提升16.4%,与本地人实际交往融洽每提升一个等级,落户意愿提升22%;进城农民城市认同因子得分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落户意愿提升20.4%.另外,方言技能的城镇落户效应在跨省流动中以及在城乡结合部与县镇正向影响显著,但在市内跨县和市区影响不显著.%By using the national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urvey in 201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dialect skill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on their desire of urban hukou. The study shows that rural-to-urban migrants who can fluently speak local dialect have stronger willingness of getting urban hukou. Acquiring the local dialect helps rural-to-urban migrants to increase advantage in human capital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come,expand local social network and reduce the subjective social distance, reduce discrimination and strengthen urban identity, thereby raising their desire of getting urbanhukou. The willingness to have an urbanhukou increases by 28.3% with the income increases one logarithmic unit; 16.4% with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in social interaction desire; 22% with one unit augmentation in integration with local residence and 20.4% with identification factor grade increase one unit of standard deviation. In addition, the dialect skill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desire of urban hukouin the inter-province floating, urban-rural fringe area floating, county and township floating, but not in the floating across the county in the city and urban area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