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交

近交

近交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专利文献10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技术与市场、海洋与湖沼、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等; 近交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霍金龙、冯书堂、王配等。

近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61.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 占比:39.00%

总计:259篇

近交—发文趋势图

近交

-研究学者

  • 霍金龙
  • 冯书堂
  • 王配
  • 侯欢欢
  • 琚存祥
  • 赵静
  • 马秀英
  • 牟玉莲
  • 张明坤
  • 曾养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思霞; 张馨元; 晏鸣霄; 杜焓瑜; 杨金城; 李广龙; 官文渊; 杨守庄; 徐艳春
    • 摘要: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备受关注的濒危物种。我国南方曾广泛分布的云南亚种(P.m.imperator)目前收缩到中部、南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近年来陆续开展了野外种群调查,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和评估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从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采集的野外绿孔雀自然脱落的羽毛,采用11对微卫星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并与国内主要圈养种群(建群者来自瑞丽地区和其他未确定的地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受到近交的影响,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丢失的风险较高。遗传结构上,该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个体被划分为3个亚群,野生种群作为独立的1个亚群,在遗传上有别于圈养种群所含的2个遗传谱系,说明云南省分布的绿孔雀有着显著而复杂的地理分化。当前需要开展系统的谱系地理学研究,以加强族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为目标,通过生态廊道或个体转移等方式增加遗传交流的机会,扭转遗传多样性随近交的深化而不断丢失的趋势。
    • 张鹏飞; 何俊; 王立贤; 赵福平
    • 摘要: 基因组选配(genomicmating,GM)是利用基因组信息进行优化的选种选配,可以有效控制群体近交水平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遗传进展。但基因组选配是对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选配,这与实际的育种工作有点相悖。本研究模拟了遗传力为0.5的9000头个体的基础群数据,每个世代根据GEBV选择30头公畜、900头母畜作为种用个体,而后使用基因组选配、同质选配、异质选配、随机交配4种不同的选配方案。其中基因组选配中分别选取遗传进展最大的解、家系间方差最大的解、近交最小的解所对应的交配方案进行选育。每种方案选育5个世代,比较其后代群体的平均GEBV、每世代的遗传进展、近交系数、遗传方差,并重复5次取平均值。结果表明,3种基因组选配方案的ΔG均显著高于随机交配和异质选配(P<0.01),而且,选取遗传进展最大的基因组选配方案的ΔG比同质选配还高出4.3%。3种基因组选配的方案的ΔF比同质选配低22.2%~94.1%,而且选取近交最小的基因组选配方案ΔF比异质选配低11.8%。同质选配的遗传方差迅速降低,在第5世代显著低于除基因组选配中选择遗传进展最大的方案以外的所有方案(P<0.05),3种基因组选配方案的遗传方差比同质选配高10.8%~32.2%。这表明基因组选配不仅可以获得比同质选配更高的遗传进展,同时有效的降低了近交水平,并且减缓了遗传方差降低速度,保证了一定的遗传变异。基因组选配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育种方法,在畜禽育种中开展十分有必要。
    • 李国辉; 王克华; 邹剑敏; 韩威; 曹愉夏; 薛倩; 张会永; 殷建玫; 朱云芬; 沈海玉; 窦新红; 苏一军
    • 摘要: 为了探究近交对繁殖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保存的狼山鸡为素材,结合分子标记和系谱信息,组建高、低近交两个试验组,记录高、低近交组的繁殖性能数据.选取高、低近交组中正常个体各3只,采取卵巢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在高、低近交组中共获得差异转录本1114个,其中783个基因获得注释,307个上调,476个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炎性反应、繁殖、生长、免疫系统过程、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显著富集在叶酸的生物合成、卵母细胞成熟和代谢等生物学通路.功能分析发现,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如GGH、CPEB1、GNMT和PIWIL等)与繁殖功能相关.此外,还包括一些与应激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如APOC3、HSP70、CD38和LGMN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狼山鸡繁殖性状近交衰退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为家禽特定性状近交衰退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 魏然
    • 摘要: 信鸽的育成法离不开近交与杂交。这两个方法缺一不可,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成功的核心是拿捏的尺度。无论偏向哪一个都会误入歧途,走入单向死胡同,很难翻身。
    • 张毅; 孙东晓; 肖炜; 张胜利
    • 摘要: 荷斯坦牛经高强度选育,其产奶性能不断提升,但近交导致遗传缺陷问题凸显.近年来,基因组SNP芯片广泛应用于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随着大规模的基因组标记数据积累,新的遗传缺陷基因定位策略被提出,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荷斯坦牛中鉴定出多种遗传缺陷单倍型和基因,均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或犊牛出生缺陷.本文概述了荷斯坦牛遗传缺陷的种类基因定位分子检测和经济影响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缺陷基因研究及育种应用的前景.
    • 罗鹏; 雷青海; 王辉太; 周晓雯; 尚志峰; 张育红; 吴俊峰; 薛子钰; 柳江
    • 摘要: 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为了进一步保护金丝猴物种资源,我国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选择)和迁地保护(人工选择)等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迁地保护主要以动物园笼养模式为主,由于动物园笼养模式限制了金丝猴的自由采食和随机交配,对金丝猴营养状况及种群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致使金丝猴营养过剩,同时也使金丝猴种群近交系数增大,对金丝猴的种群繁育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对兰州市动物园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及种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不同年龄段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及种群繁育提供参考.
    • 罗鹏; 雷青海; 王辉太; 周晓雯; 尚志峰; 张育红; 吴俊峰; 薛子钰; 柳江
    • 摘要: 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为了进一步保护金丝猴物种资源,我国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选择)和迁地保护(人工选择)等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迁地保护主要以动物园笼养模式为主,由于动物园笼养模式限制了金丝猴的自由采食和随机交配,对金丝猴营养状况及种群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致使金丝猴营养过剩,同时也使金丝猴种群近交系数增大,对金丝猴的种群繁育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对兰州市动物园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及种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不同年龄段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及种群繁育提供参考。
    • 魏然
    • 摘要: 信鸽的培育方法离不开近交与杂交,这两个方法缺一不可,无论偏内哪一个部会误入歧途,走入死胡同。杂交是两个不同品系之间的交配,两种不同基因类型的碰撞。利用基因优化重组,结合父系和母系的优点于一身,创造我们想要的理想型后代。杂交的目的是获得双亲优势。赛鸽杂交的几种类型:1、血系杂交,不同血系或血缘之间的交配。
    • 朱芳贤; 赵俊金; 陆灵勇; 陈永波; 农胜虎; 何永定; 冯光杰; 念博悠
    • 摘要: 文山牛是经过长期选育的特色地方牛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和肉质优良等特点,其体型优美,也是斗牛等文化活动的素材,养殖文山牛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开展文山牛保种胚胎收集保存工作,以避免养殖过程中环境变化,以及杂交、近交等因素造成的优良基因流失,同时也是更好节约保种成本。
    • 王月异; 王玉祥; 金西子; 张博
    • 摘要: [目的]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在新疆干旱区绿洲田间试验条件下,对网室内、外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散粉特性,以及不同近交方式结实性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开花散粉规律与不同近交方式种子结实之间的关系,为苜蓿育种技术提供依据.[方法]网室内进行人工去雄控制授粉,品种内近亲交配的方式分别为同株同花、同株异花、异株异花.[结果]①新疆干旱区绿洲农田苜蓿花期网室内平均温度低于网室外,相对湿度高于网室外.②网室内苜蓿单花在早上9:00开放,网室外在早上8:30开放,单花开放高峰期网室内是12:00-16:00,网室外是12:00-15:30;单花开放后持续时间网室内为2~5d,网室外为2~6h.③网室内、外单花均在Ⅳ时期开始散粉,此时网室内、外的花粉活力分别是96.33%和93.22%;在Ⅴ时期雌蕊开裂,此时网室内、外柱头均具有较强的可授性.④品种内异株异花的结英率为32.14%±0.01%、单荚种子数为(3.57±0.20)粒,单荚螺旋数为(3.16±0.10)个、种子千粒重为(2.49±0.02)g,比同株同花、同株异花高出1.5~3.0倍;网室内自然授粉的结英率为11.67%±0.00%、单荚种子数为(1.63±0.06)粒,单英螺旋数为(1.42±0.06)个、种子千粒重为(1.67±0.12)g.[结论]在苜蓿单花发育至Ⅳ时期(旗瓣展开而翼瓣未伸出花萼)进行授粉的效率较高.在今后苜蓿纯合体系自交选育过程中,自交早世代(自交1~2代)的个体基因型杂合度高,采用同株异花交配较好;自交晚世代(3~5世代)个体基因型杂合度低,采用品种内异株异花交配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