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7530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东北水利水电、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河北水利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 、辽宁省水利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跨流域调水的相关文献由837位作者贡献,包括才惠莲、王浩、刘强等。

跨流域调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2 占比:1.51%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7530 占比:98.33%

总计:27997篇

跨流域调水—发文趋势图

跨流域调水

-研究学者

  • 才惠莲
  • 王浩
  • 刘强
  • 游进军
  • 张玫
  • 谈英武
  • 鲁帆
  • 蒋云钟
  • 丁留谦
  • 张全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先
    • 摘要: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五大特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把自然学科重逻辑、定量分析和社会学科求思辨、定性描述的特点有机结合,突显学科特色,体现地理味道。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地理素养。
    • 谢遵党; 唐梅英; 王建利; 杨建; 虎珀
    • 摘要: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再生能源的要求,以黄河干流丰富的水风光资源为基础,依托流域的水电梯级开发,充分利用水电灵活调节能力和水风光的出力互补特性,搭配具备调节能力的抽蓄电站,开展集常规水库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和新能源电站为一体的多元开发模式,提出3种方案,建成七大超千万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规模近2亿kW,初步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27亿t,年减碳效益约137亿元。提出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结合,利用广袤的荒漠土地进行碳汇的思路。
    • 唐慰宗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输水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来检验跨流域调水对公司研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流域调水对企业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本文有利于对跨流域调水与企业研发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解。
    • 骆进仁; 韩前菊
    • 摘要: 欠发达地区间跨流域调水工程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其中上游水源区与下游受水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本文首先采用非合作静态博弈方法,建立了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推演。结论是:仅依靠上、下游政府之间的谈判,是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并实现供水目标的,即上游水源区不会主动保护水源向下游受水区提供优质足量水资源,受水区也不会主动补偿上游;接着引入中央政府这一主体,建立了中央政府、上游地方政府及下游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结论是:在中央政府和下游政府共同补偿上游政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上游水源区长期供水。水源区生态补偿不再是一个可以模糊的涉及区域间利益均衡的基础性问题,而应该从全国、全流域层面考虑生态补偿。在提高对水源区保护认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约束机制、完善补偿制度、明确补偿主体和确立补偿形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 王俊伟
    • 摘要: 西南地区流域多为山区性河流,取水口以上汇流面积小,山高坡陡,汛期洪水历时短,峰高量大,跨流域引水、调水工程比较常见。为充分利用引水区域水资源,引水枢纽采用引洪设计,加大了引水枢纽引流能力,且增加引水坝日调节库容使得引水区引水率很大程度得到提高。因此,对于西南水资源匮乏地区,根据区域河流特性,引水枢纽采用引洪设计加调节库容,可以增加引水量,充分利用引水区域水资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及安全。以路俄中型水库引水工程为例,根据水库引水布置方案,结合设计洪水过程,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分析得出路俄水库各水平年引水量。
    • 段政
    • 摘要: 长距离跨流域的输水工程能改善我国各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也能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带动了供水行业的发展,也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作。输水管道设计的经济与合理性会影响到项目投资、建设和运维等方面,不仅可以减少工程的投入资金,还为日后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将从输水方式、管道路由、管材管径、管道防腐等方面着手,探讨现阶段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中输水管道设计的经济与合理性。
    • 闻昕; 李精艺; 谭乔凤; 茆云泽; 丁紫玉; 王浩
    • 摘要: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水源中长期来水预报精度不高且预见期有限的情况下,对调水系统进行科学调度和滚动决策是江苏段综合效益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余留期调度成本函数的两阶段随机优化调度方法,在考虑预报不确定性条件下实现工程的中长期滚动调度决策。首先分析各工程单元调度运行规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系统调水成本计算方法;然后分析主要水源历史来水规律,建立余留期成本函数定量表示余留期调水成本;最后针对不同来水条件分别建立两阶段决策模型,滚动生成中长期水量调度方案。结果表明,两阶段决策模型能够克服中长期预报不确定性对调度决策的不利影响,通过多水源互济互调、水源和线路选择有效降低调水成本。
    • 焦丽君; 刘瑞民; 王林芳; 党晋华; 肖艳艳; 夏星辉
    • 摘要: 随着人类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强,显著改变了河流的天然径流过程,生态供水不足成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山西省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天然和实测径流数据,利用SWAT模型分别模拟了流域近30年天然径流和近10年跨流域调水情况下现状径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各河道生态流量及现状径流量进行时空量化,探讨了不同生态流量标准下生态缺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各河道生态流量时空差异明显,汛期(0.50—18.80m^(3)/s)河道生态流量需求显著高于非汛期(0.05—1.81m^(3)/s),总体分布特征为中下游干流远高于上游支流;(2)在Tennant法的不同生态流量标准下,汾河流域非汛期生态流量保障情况整体优于汛期,高频缺水区主要分布在支流,呈上下游分散分布;(3)在中等级生态流量标准下,流域约84%的区域能保障基本生态流量需求,关键缺水区为岚河、潇河、浮山县及浍河地区;(4)建议流域生态补水在时间上侧重汛期补水,空间上侧重高频缺水地区,基于流域生态缺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分配跨流域调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从时空上量化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后流域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可以为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指导。
    • 许凤冉; 阮本清; 张春玲; 穆祥鹏; 高慧忠
    • 摘要: 系统梳理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与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不同特点,包括调水工程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的影响、水源流域上下游与受水区的补偿关系、调水给水源流域下游带来的损失等。调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多源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包括成本与机会损失法、支付意愿法、价值损失法、生态足迹法等,考虑受水区用水量、水资源价值、支付意愿等因素对补偿量进行分担。由于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影响的复杂性,且调水工程布局向网络化发展,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一是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二是调水给水源流域上下游带来成本与损失的测算方法;三是调水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测算方法;四是系统考虑水源流域上游保护成本和下游损失及受水区效益,构建调水补偿关系和标准测算模型;五是对于网络化调水格局下补偿主体与对象的复杂关系,研发适用的补偿原理和标准测算技术。
    • 施国庆; 伍波; 孙中艮; 刘会聪
    • 摘要: 移民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从原所在村落迁入新址和被征地后生计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不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Y工程二标段H市为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Y工程移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社会适应困境。研究表明,移民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经济水平下降、社会网络破坏、工程推进困难和地方治理无效等社会经济系统风险。基于此,提出帮助移民转变思想观念、重建社会网络、完善监督制度、建立互助机制等风险减缓措施,以促进移民、业主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解决移民社会不适问题,促进调水工程顺利实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