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负载预测

负载预测

负载预测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5712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信息、电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届物流工程国际会议暨第九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第七届"测量与控制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术会议等;负载预测的相关文献由90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斌、于耀、侯帅等。

负载预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712 占比:99.92%

总计:145829篇

负载预测—发文趋势图

负载预测

-研究学者

  • 张斌
  • 于耀
  • 侯帅
  • 刘东海
  • 刘文凤
  • 刘晨
  • 周余
  • 周明龙
  • 周杜凯
  • 姚淑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戈; 朱永豪
    • 摘要: 在车联网中,过高的车辆密度会造成信道拥塞,信道拥塞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协同车辆安全系统的性能。针对此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车联网信道负载预测的拥塞控制策略(Congestion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Channel Load Prediction,C2SLP)。该策略分为3个模块,首先使用载波侦听多址访问协议中的检测功能获取信道闲忙状态进行负载评估,然后将所得结果代入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对下一时刻的信道负载值进行预测,最后将所得负载预测值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根据对比结果使用功率控制算法调整传输功率,实现提前避免信道拥塞。仿真实验结果表明,C2SLP将信道占有率稳定在0.6左右,传输时延稳定在30 ms左右,明显优于UBRCC算法,C2SLP在控制信道拥塞的同时有效减少传输时延,确保数据包可靠发送,满足车辆安全应用需求。
    • 余少锋; 佘俊; 钟建栩; 廖崇阳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云监控平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在研究了集成云平台和分布式计算基础上,设计了融合机器学习的云监控数据分析平台。该平台包含核心结构和扩展结构2部分,分别用于对小量数据及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及分布式计算。核心架构可分为3层:智能搜索层、应用程序接口(API)层和云计算层。这3层相互作用,处理工作负载跟踪,并监视任何异常模式。扩展结构有利于用户在Hadoop文件系统中存储数据,且为用户提供了高可用性和可扩展的存储功能。对核心结构及扩展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云监控数据分析平台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该平台为系统CPU及内存使用分析过程提供了一定依据。
    • 王智; 陈福胜; 胡军华; 杨静; 苏玉萍
    • 摘要: 文中结合智能电能表计量大数据,对一定区域内的负载进行非侵入式多节点短期预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集聚效应对负载建模和预测的影响,说明了多节点预测的优势与必要性;评估了影响电能需求的变量,并对数据集进行特征选择。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两类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在真实数据上的测试表明,以智能电能表计量大数据为支撑的自底向上方法在短期多节点负载预测上具有优势。
    • 邱林; 杨剑蓝; 吴宇; 刘薇; 王刚
    • 摘要: 电力营销信息均采用报文文件或数据库形式实施存储,其容量以指数级上升,造成信息故障条件下备份不及时,导致存储效率下降,为此研究基于网格技术的电力营销信息私有云存储方法。通过网格系统管理节点和网格公共服务节点提供网格基础服务,利用本地资源服务器和企业网格应用服务提供网格应用服务。以模型中各服务器节点为基础,通过负载预测流程调节虚拟机用量;利用镜像备份流程恢复故障条件下虚拟机数据。模型利用最长路径匹配法,基于元数据逻辑搜索、定位元数据子表,管理电力营销信息元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电力营销信息存储过程中不同虚拟机负载均低于40%,且各虚拟机负载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可增强信息存储过程中的堵在均衡性,提升存储效率。
    • 吴岚若
    • 摘要: 针对微服务框架Spring Cloud中内置负载均衡算法不能全面反映负载与负载滞后的不足,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负载预测的负载均衡算法,以更全面的负载模型衡量微服务节点的负载,并使用GRU神经网络进行负载预测,根据负载预测值动态调整微服务节点的权重,再基于加权轮询算法进行负载均衡,进一步地提升微服务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率。实验采用Jmeter进行仿真测试,并将本文提出的算法与Spring Cloud的内置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程并发数较多的情况下,该算法能更有效地在使用Spring Cloud搭建的微服务应用系统中实现负载均衡。
    • 贺小伟; 徐靖杰; 王宾; 吴昊; 张博文
    • 摘要: 日益增多的应用部署在云端使得云数据中心的功耗波动剧烈,从而导致云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不平衡,高效的负载预测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目前负载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低、预测时间长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RU)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GRU-LSTM。该模型的网络结构包括3层,第一层采用GRU,利用GRU参数少、易收敛的特点减少模型训练时间,第二、第三层采用LSTM,结合LSTM参数多的优势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对数据集作缺失值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原始序列进行特征选择后得到一组新的序列值,将该序列值作为GRU-LSTM组合预测模型的输入,以对云计算资源进行高效预测。在集群公开数据集Cluster-trace-v2018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一预测模型ARIMA、LSTM、GRU以及现有的组合预测模型ARIMA-LSTM、Refined LSTM等相比,GRU-LSTM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误差减少6~9,预测时间平均缩短约10%。
    • 许彪; 高坤
    • 摘要: 虚拟机迁移有助于均衡云计算系统负载。综合考虑系统负载、能耗和迁移代价指标,提出一种能效的虚拟机迁移算法。设计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制的负载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非线性函数集合将已知负载值映射为未知负载值,通过回归模型预测系统负载;将乌鸦搜索算法融入蜻蜓算法中,设计基于乌鸦搜索和蜻蜓优化算法的虚拟机最优部署算法,在作出最佳虚拟机迁移选择的同时,完成高能效负载均衡。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虚拟机迁移算法与基准算法相比,在负载率、能耗和迁移代价等性能指标方面均表现更优。
    • 刘春红; 张志华; 焦洁; 程渤
    • 摘要: 准确的负载预测是实现云平台弹性资源管理的关键。针对云负载预测中存在大量运行周期较短的任务,导致预测模型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多变量负载序列结构化信息的预测方法(SP-MWS)。依据同一任务运行中消耗的多种资源间内在的相关性,挖掘多维负载序列间的信息,补充小样本序列的预测信息量。首先,为获取相关性强的负载类型,采用最大互信息系数(MIC)和信息熵进行负载类型的度量选择;然后,构建核范数正则化多任务学习模型(TNR-MTL),将相关负载序列同时输入,实现其结构化信息的挖掘,并完成多种负载的同时预测。在Google云平台的运行监控日志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获得的相关负载序列类型可明显增加模型信息量。对于预测模型的决策依据进行解释性分析,可视化每种变量对预测结果的贡献度;对比实验表明,所提预测方法在时间性能和预测精度上均优于常用的负载预测方法。
    • 宋程豪; 江凌云
    • 摘要: 由于边缘云没有比中心云更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在应对动态负载时很容易导致无意义的扩展抖动或资源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真实的边缘云环境中对微服务应用程序使用两个合成和两个实际工作负载进行实验评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预测的混合自动扩展方法(predictivel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od autoscaling,Pre-HVPA)。该方法首先采用机器学习对负载数据特征进行预测,并获得最终负载预测结果。然后利用预测负载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混合自动扩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所进行自动扩展可以减少扩展抖动和容器使用数量,所以适用于边缘云环境中的微服务应用。
    • 李国; 陈茜
    • 摘要: 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运行过程中CPU负载变化不能被准确预测的问题,分别建立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和长短时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的CPU负载预测模型。由于上述模型缺少对原始数据的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局限性的考虑,故构建了基于孤立森林算法(IF)、经验模态分解(EMD)和LSTM的CPU负载组合预测方法(IEBL)。对所建的三种模型进行参数求解和仿真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组合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8.71%~18.72%。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单一预测模型,在服务器CPU负载预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