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为矫治

行为矫治

行为矫治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临床医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970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问题、中国司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全国幼儿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暨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等;行为矫治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遵清、刘凤杰、张凌宇等。

行为矫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970 占比:99.72%

总计:28049篇

行为矫治—发文趋势图

行为矫治

-研究学者

  • 李遵清
  • 刘凤杰
  • 张凌宇
  • 王波
  • 赵微
  • 陈淑鑫
  • 严永刚
  • 周金明
  • 宋西俊
  • 曾龙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卓玥
    • 摘要: 专门教育制度是我国目前针对违法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预防和矫治手段之一,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学员管理、离校行为监管和学员学籍学历管理等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专门教育制度要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应当在执行过程中充分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构建完善的犯罪预防制度,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并切实解决学员的学籍学历问题,加强违法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从而使违法未成年人真正回归社会,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 白星星; 袁林
    • 摘要: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始终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大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未成年人行为矫治理当乘风而上,寻求新的突破。“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是立足人民利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未成年人行为矫治有着重要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然而,在我国未成年人行为矫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实践中,暴露出参与力量不足、整体目标偏差、运作模式欠佳与社会环境堪忧等问题。面对上述困境,需遵循强化全民意识、激活建设力量、打造“分层阶梯式”协作模式与优化社会环境的路径。
    • 林浩然
    • 摘要: 一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因无法适应与母亲长时间的分离,经常大声哭泣,无法正常完成学习任务,并长期影响课堂秩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家校合作;抓住教育契机,开展行为矫治;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其合理宣泄情绪等方式,该新生最终适应了校园环境,并与母亲形成了较好的依恋。
    • 摘要: 近年来,漳州市探索组建一支以检察机关为主导、村(居)妇联主席等为主体的“春蕾安全员”队伍,破解困境儿童监护缺失、易受侵害且难以及时得到关注和救助的社会难题,形成“检察官+安全员主动保护、分级管护+跨部门联动处置、心理修复+行为矫治深层次救助”多维度保护机制。
    • 史景轩; 柳明浩; 郦晓宁; 连振国
    • 摘要: 本研究在传统内观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团体咨询的相关理论探索适合于社区矫正人员的团体内观方法。团体内观心理干预简便易行,时程短,效率高。本研究选取了B市辖区内某司法所的22名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团体内观。使用SCL-90量表进行前后测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社区服刑人员的各项心理因子平均值和标准差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青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躯体症状因子、强迫症状因子和生活症状因子较团体内观前有显著性差异,三项因子得分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 王迪; 王晗阳
    • 摘要: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政法机关等在未成年人全面性教育、不良行为矫治等方面的责任,破除了以往九龙治水局面。"能够深入禁毒防艾一线进行实证研究,切实关爱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炼出通识教育拟制稿,有温度、有深度、有担当。"11月2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体系化发展全国研讨会上,高度评价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雷小政领衔的"法艾少年"专家团队共同发布的《新时代大专院校艾滋病防治通识教育(拟制稿)》。
    • 许西长; 孙映红; 周凡; 杨洁; 金胜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运动康复联合行为矫治对4~6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确诊且接受治疗的ADHD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进行24周的精神运动康复联合行为矫治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24周的行为矫治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第12周)和治疗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进行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PSQ各项因子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对照组在治疗中的品行问题和心身障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后PSQ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治疗中和治疗后PSQ各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运动康复联合行为矫治可以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部分问题,在治疗12周时即显效,长期治疗后效果显著.
    • 孙丹凤
    • 摘要: 目的评价行为矫治以及情绪护理干预的应用对强迫症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强迫症患者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7至2019年收治的强迫症患者,总计70例。结合康复护理方法不同,进行7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康复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强迫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基础护理,康复组35例强迫症患者配合应用行为矫治与情绪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与康复组强迫症患者干预后组间强迫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康复组强迫症患者强迫思维占据时间、强迫思维所致痛苦烦恼程度、控制强迫思维程度、强迫思维用时等强迫思维、行为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显著)。结论给予强迫症患者行为矫治与情绪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强迫思维以及行为,其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 陈颖; 徐亚奇
    • 摘要: 在未成年人行为出现偏差的情形下,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矫治需求愈发强烈.当前,工读学校的特殊定位使得其能够通过连接司法与社会二元力量实现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有效行为矫正,但是现有制度设计的不足限制了工读学校上述特殊功能,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重构工读制度,重点就在于同时把握好该项矫治措施应有的权利性与义务性特征,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允许公权力的介入,通过招生程序的革新、评估工作的完善以及配备制度的设计等举措,利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的契机,逐一打破生源不足、运营误区以及管理混乱等困境,有效发挥工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 杨丹
    •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问题的堆积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般行为,继而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适应行为水平低下,不利于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不利于智障学生的社会培育和延缓融入主流社会,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主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普世,智障学生心理问题也愈加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热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