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虚拟同步机

虚拟同步机

虚拟同步机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474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4780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机械与电子、电测与仪表、电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等;虚拟同步机的相关文献由141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辉、唐酿、张兴等。

虚拟同步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47806 占比:99.99%

总计:2647956篇

虚拟同步机—发文趋势图

虚拟同步机

-研究学者

  • 黄辉
  • 唐酿
  • 张兴
  • 刘辉
  • 颜湘武
  • 吕志鹏
  • 巩宇
  • 李智
  • 盛超
  • 吴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曹昕鸷; 韩珏
    • 摘要: 虚拟同步机(VSG)因集成了传统同步机的运行机制以及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灵活、响应迅速等优势,成为当前并网技术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布式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传统的VSG控制技术已无法满足电网接入的要求。此处综合考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波动性、逆变器控制策略对电网频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工况下电网对转动惯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计及VSG输出功率、频率调节以及虚拟转动惯量等多参量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VSG自主参与电网调频以及并/离网切换运行,同时具有优良的暂态特性。最后通过500 kW VSG实验样机对上述各环节的自适应控制可行性和正确性开展了实验验证。
    • 和萍; 李钊; 李从善; 方祺元; 郑明明
    • 摘要: 虚拟同步机技术通过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特性,使采用变流器的电源具有同步机组的惯量、阻尼、频率和电压调整等运行外特性,是解决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提出一种用于机电暂态的虚拟同步机控制储能建模方法。该储能模型包括虚拟同步机控制、储能限制模块和模型接口模块,并考虑虚拟同步机定转子方程和储能充放电功率、荷电状态、运行效率、死区及逆变器限制特性。基于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采用用户自定义方式搭建模型。以IEEE 4机2区域和河南电网为例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了所提建模技术相比于传统方法的优势。
    • 程锟; 丁惜瀛; 宫晶赢; 韩妍; 李晓东
    • 摘要: 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是解决新能源并网惯性缺失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其控制系统中存在的振荡环节使分布式电源并网过程中的谐波含量更高、成分更加复杂。针对虚拟同步机控制系统的谐波抑制问题,文章首先从虚拟同步机控制机理出发,仿真分析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系统的谐波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分频下垂谐波抑制策略,其通过分频谐波提取技术提取主要谐波成分,分别对各次主要谐波成分进行高斜率下垂控制,快速清理并网逆变器输出的谐波,让逆变器在传输功率的同时具有抑制特定次谐波的能力。本研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构建了虚拟同步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分别提取系统中的3次和5次谐波进行谐波下垂控制,将各次谐波下垂控制的输出与基波域虚拟同步机控制的输出相叠加以获得逆变器的输入,并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选取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下垂系数。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后,系统在分布式电源并网过程中没有功率突变行为,很好地实现了虚拟同步机控制系统并网惯性;同时,相比传统逆变器控制策略,该策略能更好地抑制谐波,电压谐波含量从31.36%下降到3.91%,电流谐波含量从50.24%下降到7.04%。
    • 钟建伟; 陈若奇; 黄明; 张继学; 鄢蓓; 张哲恺
    • 摘要: 在独立混合微电网中的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流器采用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来提高变换器的惯性与阻尼,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但是该策略牺牲了系统的动态调节性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适用于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流器的虚拟同步机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分析了微网的瞬时功率平衡特性,采集直流母线电压及系统无功功率,考虑虚拟阻抗,以此提出主体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对转动惯量与阻尼系数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得到完整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别对比了在整流和逆变两种模式下的自适应转动惯量和阻尼系数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与固定参数的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验证了自适应控制策略不仅可以给直流电压与交流频率提供惯性,还可以有效减缓频率骤降并提高频率恢复速率,提高混合微电网系统运行时的抗扰动能力。
    • 孙永豹; 王亚超; 杨玮林; 许德智
    • 摘要: 为了改善功率电子逆变器存在的低惯性和欠阻尼特性,以及提升微网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的微网系统控制策略。首先,在传统的功率电子逆变器中引入VSG技术,增加逆变器的虚拟惯性,增强系统的调节能力,并将滑模控制引入到系统的角速度和转矩误差中,起到提升系统鲁棒性的作用。然后,使用参数自适应控制,根据系统状态的变化调整系统的不确定参数,并结合投影算子对参数的范围进行限制;通过引入预设性能控制(prescribed performance control,PPC),对系统的滑模面进行相应的误差转换,以实现期望的滑模面动态响应,限制系统跟踪误差,并通过Lyapunov方程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基于VSG的微网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和鲁棒性能。
    • 于彦雪; 关万琳; 陈晓光; 李浩昱
    • 摘要: 针对虚拟同步机(VSG)的同步频率谐振(SFR)现象,鉴于多输入多输出功率耦合模型的不足,通过建立可描述VSG宽频域动态特性的单输入单输出序阻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序导纳和序阻抗的SFR分析方法,并对单环和多环控制VSG的SFR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基于序导纳的极点分布,有效研究SFR与VSG功率环控制参数、虚拟阻抗、内环控制及电网阻抗之间的关系;基于序阻抗的频率特性曲线,对比内环控制引入前后SFR的阻尼特性,从“负阻尼”的角度揭示单环和多环控制VSG的SFR谐振机理;搭建基于RT-Box的实验平台,验证VSG在不同控制方案及不同电网阻抗下的SFR现象,指明VSG控制的优化设计方向。
    • 魏亚龙; 唐启迪; 王林; 王瑞; 黄辉; 肖飞
    • 摘要: 当虚拟同步机(VSG)孤岛运行时,不平衡负载的接入会导致其输出电压不平衡。首先分析了不平衡负载条件下VSG输出电压不平衡的机理,提出了基于PR和PI复合控制的VSG电压环路控制方法;其次,考虑到VSG输出电流的d,q轴分量在负载不平衡时含有二倍频波动分量,导致VSG定子电气方程输出电压的d,q轴指令呈现二倍频波动,提出采用电压环PI调节器输出电流指令作为定子电气方程的电流输入;再次,针对不平衡负载条件下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含有二倍频分量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电压环PI调节器输出电流指令的功率直流分量提取方法;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 黄河遥; 王鲁杨; 吴嘉明; 柏扬; 丁权; 白洪山
    • 摘要: 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能为微电网频率稳定提供虚拟惯量,而微电网运行时会存在大量不对称负荷,为补偿不平衡负载,输出三相对称电压电流,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在双二阶广义积分器中引入一个可调节系数λ,使输出的三相不对称电压能够准确分离出正、负序电压和电流,并提取出电压电流幅值、频率、相角信息,使输出电压达到三相平衡。电流控制采用一种基于dq坐标系的分序控制,使三相不平衡电流输出平衡。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和HIL硬件在环实验平台中通过对比传统虚拟同步控制策略和改进后虚拟同步控制策略,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 赵慧敏; 帅智康; 沈阳; 程慧婕; 赵峰; 沈霞
    • 摘要: 限流策略、源源交互、故障及负荷水平多变等因素使得快速准确评估多虚拟同步机(VSG)微电网的暂态稳定性十分困难。针对现有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VSG微电网在线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分析VSG控制特性、电流限幅器、故障程度、负荷水平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系统动态参数为主、稳态参数为辅,构建了一组具有强表征能力、可避免维数灾难的原始特征集。基于此,应用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及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提出了多VSG微电网暂态稳定非线性评估模型。在多VSG微电网中的验证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所提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在线暂态稳定评估的准确率,可快速实现多VSG微电网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准确判别,具有良好的评估性能。
    • 褚文从; 刘静利; 李永刚; 刘华志; 李德奇
    • 摘要: 传统虚拟同步机并网模型将直流侧等效为理想的直流电压源,难以匹配风电、光伏等动态特性复杂的分布式电源。为准确表征源端为直驱风机的虚拟同步机动态特性,首先建立了虚拟同步直驱风机并网系统的精细化小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参量根轨迹和主导状态变量,分析了模型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随后,针对重合特征根提出基于运动轨迹差异的误差衡量指标,对比分析了传统虚拟同步机与虚拟同步直驱风机并网模型所得特征根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传统虚拟同步机并网模型因无法涵盖与直驱风机运行特性有关的主导特征根,在直驱风机惯量不匹配、频率下降或者线路阻抗变化时,稳定性分析不准确。最后,搭建虚拟同步直驱风机并网系统仿真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精确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