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董希文

董希文

董希文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专利文献6617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集邮博览、美术、艺术探索等; 董希文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茜、何溶、吴继金等。

董希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1.88%

专利文献>

论文:6617 占比:98.12%

总计:6744篇

董希文—发文趋势图

董希文

-研究学者

  • 林茜
  • 何溶
  • 吴继金
  • 张延颖
  • 李路路
  • 杨捷
  • 艾中信
  • 董希文
  • 邵伟尧
  • 陈四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体盛
    • 摘要: 董希文1952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一经面世就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之作,在总结《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时,他提出了“油画中国风”的理论主张。此后,他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均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就包括1959年开始创作的《百万雄师下江南》。本文此番所要探讨的便是董希文在“油画中国风”理论的影响下,如何在画中做到“形与色”关系的和谐统一。
    • 徐润陶
    • 摘要: 董希文创作的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董希文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系列红色题材油画作品,是其艺术历程中不断探索油画中国风的伟大实践,彰显其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对当今油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刘伟
    • 摘要: 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写本《国语》残卷,其来历与真伪在学界曾有争议.通过对相关线索的分析梳理,对其最初发现与收藏的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可以确定此写本残卷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已经流出,购藏者绝非部分学者所说的董作宾,而是董希文,这一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此件文书来历与流传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其真伪的判断.学界此前关于此写本残卷发现与收藏、残损等问题的若干疏失,由此可以得到纠正.关于注文的作者问题,尽管学界根据相关史料提出了不同看法,但也可以结合其抄写年代、区域特点等因素考虑其它可能性.另外,此写本残卷《国语》及注本身质量并不高,基本不具备版本校勘价值.
    • 耿磊
    • 摘要: 1943年,董希文奔赴敦煌开始长达两年的敦煌艺术之旅,也正是因为这两年的敦煌时光,使得他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与敦煌壁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这幅作品的装饰性为主线,具体讲述其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情缘.
    • 摘要: 张孝友,1935年生,上海人,祖籍浙江宁波,受名师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马克西莫夫(苏联专家)、李斛、李可染、蒋兆和等亲授教导,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之一。曾受命参与绘制毛主席像(悬挂于天安门),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及领袖人物绘画。被誉为“当代张择端”、中国界画宗师。
    • 孙小童
    • 摘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油画民族化”的美术思潮。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它激发了中国学者对我国本土艺术语言的研究热情。董希文的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其在创作了《开国大典》后又一幅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开国大典》那样闻名遐迩,但是董希文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成熟的艺术理论在作品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对董希文革命历史画的创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探究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 为中央革命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的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侯一民、林岗、王恤珠、鲍加、詹建俊、靳尚谊、秦岭、肖峰、全山石等十几位油画家,于(1961年)6月2日至7月1日先后举行三次座谈会,讨论了有关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如何描写,革命受到挫折时期的悲壮题材怎样处理,革命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表现等问题。大家结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各抒己见。座谈会由蔡若虹同志主持。怎样处理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大家一致认为,目的是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处理手法。
    • 王小箭(整理)
    • 摘要: 罗工柳(中央美术学院):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历史画创作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51年历史博物馆筹建时期,第二次是1959年-1961年十大建筑兴建时期。当时搞难度很大,一方面时间紧,另一方面作者对生活不熟悉,再有就是当时我国油画水平普遍比较低。但当时也有一个好条件,就是领导亲自抓,记得当时除了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没有来,中央许多同志都来了,总理来的次数最多。另外,有足够的经费。有了这两条,一些有生活、技法比较成熟的画家(如董希文)便创作出了比较成功的作品。现在我国的油画水平比解放初期高多了,许多中青年都画得很好。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困难。和老一代人相比,他们离过去的生活更远些。董希文亲身经历过开国大典,石鲁参加过转战陕北,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凡历史画都要有亲身经历也困难。只要画家肯下功夫,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一定要领导抓,中央要说话,这是历史的经验。在今天这样好的条件下,只要领导有力,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是能够出些好作品的。
    • 李路路
    • 摘要: 董希文因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闻名于世,其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创作为之后的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本文聚焦于董希文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创作,尝试追寻画家的感受、意识状况及探索形成过程,联系历史语境展开相关思考.
    • 尚辉
    • 摘要: 去过藏区的人都会对那雪域高原的阳光留下至深的印象。那里的雪山、碧草、蓝天和鲜花的色彩纯度几乎达到饱和极值,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自然世界。去过藏区的画家,也几乎不能逃脱那种纯真之美对于他们画笔的虏获,那里的色彩与人物或许从此成为他们艺术生命的表现主题,至少也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不能缺失的色彩与淳朴。譬如,董希文的《山歌》、潘世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这些新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高原子民形象的经典作品也往往塑造了画家一生的艺术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