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艾丽丝·门罗

艾丽丝·门罗

艾丽丝·门罗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艾丽丝·门罗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雪、鲁向黎、杨晓琼等。

艾丽丝·门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98.85%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1.15%

总计:260篇

艾丽丝·门罗—发文趋势图

艾丽丝·门罗

-研究学者

  • 韩雪
  • 鲁向黎
  • 杨晓琼
  • 柴鲜
  • 穆志慧
  • 代莲
  • 卢敏
  • 周琳琳
  • 宋佳静
  • 张嘉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琳
    • 摘要: 作为著名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素有“当代契科夫”这一美称,而这也归功于艾丽丝·门罗所创作的小说极具艺术风格以及后现代主义特色。且由于该作者所创作的多篇小说当中,不确定性语言以及小说结构的使用极具协调性与美感,所以其小说也被誉为具有“不确定性特色”的惊世创作。而本文则通过分析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具体内容,来探究其内部所体现的不确定性的写作美感,并深入探究其不确定性的表现方式。
    • 欧宝怡
    • 摘要: 《好女人的爱情》是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重要作品。门罗在故事中揭露了瓦利小镇的居民们对动物性的排斥与恐惧。动物性成为令人耻辱的卑贱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动物性本能感到羞耻。人们厌恶残疾与患病的身体,无法与自我和解,也难以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同情。动物性在父权暴力的象征秩序下成为难以言说之物,小镇中充斥着压抑的沉默。门罗通过书写被贬抑的动物性,展现小镇中的偏见与压抑,质疑人性与动物性暴力的二元分割。
    • 赵军涛
    •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国内的译介出版始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经了沉寂期、转折期和“门罗热”的繁荣时期,其特征由早期作品简单译介、作品和评论研究并重到小说集的集中出版及评论研究的百花齐放。对门罗在中国译介传播的研究,会对国内门罗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整体上呈现门罗研究的发展态势,推动门罗在中国的研究和译介出版。
    • 贾青云; 籍晓红
    • 摘要: 艾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讲述了多位女性所经历的相聚与别离、危险与意外、离家与返乡的故事。主人公们虽然经历了艰辛与磨难,但依旧对生活怀有希望。在不断追求自我主体性和审美化生活的过程中,她们与自我和解,选择以积极、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本文从生存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认识自我、修炼自我、革新自我、关怀自我四个方面分析小说集中个体的生存美学。研究发现,主人公们在无法预料的生活中能够通过自我关怀和自我技术实现身心成长和审美化生存。
    • 赵宇霞
    • 摘要: 加拿大的被殖民历史注定其民族身份形成的漫长过程,从殖民拓荒时期开始,到英属加拿大时期,再到加拿大民族国家的成立,加拿大民族身份不断被想象与定义。作为民族想象的载体,文学一直是作家对其所属民族身份进行想象与构建的工具。在艾丽丝·门罗的文学世界中,民族身份往往与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空间相伴。通过书写荒野、洞穴及“门罗小镇”,她对加拿大18世纪殖民拓荒时期、20世纪60年代民族主义盛行时期以及民族主义消退之后的民族身份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从疯癫到自恋再到“居于间者”的加拿大民族身份。一方面,这种通过书写庸常的日常生活空间对民族身份这一宏大主题进行表征的叙事方式诠释了门罗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居于间者”的民族身份也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如何既保持本民族独特身份又与他民族共存提供一定的启示。
    • 韩雪
    • 摘要: 艾丽丝·门罗与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上都具有意识流创作技巧。威廉·福克纳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和跳跃式叙述方法,深化读者自身阅读感受和升华主旨。与其相比,艾丽丝·门罗更多的是以多重视角、独特时空的形式,用轻柔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和深入剖析人性的思考,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腻真实。
    • 支婷婷
    • 摘要: 《纯属虚构》是加拿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被学界视为门罗短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故事中的音乐教师乔伊丝、乔伊丝前夫的继女克里斯蒂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和学界的关注。该文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乔伊丝的婚变创伤之形成,剖析创伤的代际传递对克里斯蒂造成的伤害,指出克里斯蒂和乔伊丝通过创伤见证分别重建了内心的“真相”并获得了治愈。通过从创伤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拨开《纯属虚构》中开放式结尾留下的层层迷雾,进一步帮助理解情节和人物。
    • 宋知超; 王芳
    • 摘要: 本文以“我”发现父亲的秘密和逐步揭露“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分析《变化之前》中新女性“我”逐渐认清父权的伪善软弱、勘破父权的血腥与残忍,与旧女性代表的传统观念碰撞的过程,“我”最终通过改变自我,实现自身的成长。
    • 张嘉容; 卢敏; 肖雯; 宋佳静
    • 摘要: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早期代表作之一.门罗通过拼贴式非线性叙事、叙述视角转换构建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逼真的人物形象,赋予作品以独特魅力,使读者在碎片化的叙述中积极参与互动,填补文本空白,并通过游移视点不断构建,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本文从叙事和审美双维度,以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为主要观照点,探析《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叙事及审美价值.
    • 肖雯; 卢敏; 张嘉容; 宋佳静
    • 摘要: 本文以小说叙事学、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嵌套式双线叙事结构、叙事视角转换两个叙事艺术层面,结合接受美学中"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游移视点",分析了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如何通过独特的文本构建,召唤读者能动地填补空白、创造地重构文本意义,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