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杀风险

自杀风险

自杀风险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1556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国特殊教育、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2015年学术大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自杀风险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铃、刘爱楼、曹檑等。

自杀风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556 占比:99.41%

总计:21684篇

自杀风险—发文趋势图

自杀风险

-研究学者

  • 冯铃
  • 刘爱楼
  • 曹檑
  • 王桂梅
  • 谢红芬
  • 赵久波
  • 卢青
  • 姚志剑
  • 张慧君
  • 方贻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平; 陶莉; 朱玲; 唐瑛; 吴昌彬; 毕亚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调查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德阳市163所学校的71137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CS-1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评定其心理韧性、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并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①CD-RICS-10评分与PHQ-9、SBQ-R评分均呈负相关(r=-0.305、-0.268,P均<0.01);②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100,t=-31.716,P<0.01);③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心理韧性均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086、-0.084,t=-17.502、-18.839,P均<0.01)。结论心理韧性可以缓解青少年高水平抑郁症状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均存在。
    • 王梓屹; 刘烁; 陈盼; 黄润; 宋长伟; 付光晖; 黄奕佳; 黄智生; 杨冰香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博“树洞”留言用户的网络行为特征,探讨高低自杀风险用户在网络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方法:以微博“树洞”留言用户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智能机器人爬取12791名用户及其信息,通过监测用户留言发现高自杀风险用户884名,另外随机选取低自杀风险用户884名。以自我描述长度、微博原创值、微博链接值、自我关注值、集体关注值、夜间活跃值、微博互动值、社交活跃值、社交支持值为网络行为特征,比较高低自杀风险用户的网络行为特征。结果:女性的高自杀风险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高自杀风险用户的微博链接值低于低自杀风险用户,而自我关注值及夜间活跃值高于低自杀风险用户(均P<0.05)。结论:不同自杀风险微博用户的网络行为特征存在差异,高自杀风险用户微博互动更少、关注自我更多、夜间更加活跃且女性多于男性。
    • 崔倩; 王磊; 赵金龙; 张雨; 邹海欧
    • 摘要: 目的 探讨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369例14~66岁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进行调查,并通过AMOS 2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效应。结果 207例(56.1%)患者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166例(45.0%)患者自杀风险较高。相关分析显示,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总分分别与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r=0.254,P<0.001)和自杀行为问卷总分(r=0.422,P<0.001)均呈正相关,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正相关(r=0.381,P<0.001)。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60。结论 儿童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而且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 康延海; 盛莉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自杀态度问卷(QSA)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120名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QSA均分为2~4分,平均(2.80±0.56)分。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独居、重度抑郁症、社会支持度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是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20例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略高。
    • 章薇; 胡德英; 丁小萍; 彭笑; 陈莹; 滕芬; 吴明娥
    •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降低青少年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 王云琼; 刘雪梅; 王瑶; 罗梦蕾; 严德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快乐感知训练团体对抑郁症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6月在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增加电话随访,每周1次,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增加快乐感知训练团体治疗。2组分别于干预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末,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15条目躯体健康问卷、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广义估计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病程后,与对照组和基线比较,干预组的焦虑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547~-1.011,-5.452~-1.107);抑郁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489~-0.651,-5.667~-0.147);躯体不适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006~-1.692,-5.186~-0.209);自杀风险总分、一类评分及三类评分在干预组×8周后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7.335~-2.851,-6.305~-2.485,-2.311~-1.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乐感知训练团体能有效降低抑郁症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水平。
    • 凌秀菊; 张婷
    • 摘要: 在我国,有报告显示2015-2017年间,48家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自杀总数为180人,发生率为3.26/10万[1]。住院患者自杀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也会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及积极性,为其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还会影响医院形象,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维护;另外,住院患者的自杀还会给同期住院患者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自杀模仿。为此,本研究对患者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减少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 戴微微; 冯伟伟; 李德富; 林钐; 秦苇
    • 摘要: 目的调查评估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抑郁与自杀风险评估分析,早期识别抑郁状态及自杀高危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保障住院患者安全。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采用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调查,进行简易心理状态初筛,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及自杀风险。结果共收集861例患者资料,分析发现风湿免疫病住院患者心境障碍检出率24.62%,中度以上抑郁7.43%,有自杀风险比例3.72%;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这五种常见风湿免疫病PHQ-9评分有自杀风险的人群比例为2.56%,中度以上抑郁比例为3.13%;不同疾病患者抑郁的发病率明显不同(χ^(2)=27.734,P<0.001),经Fish精确检验分析,提示不同疾病患者表现中度及以上抑郁者的比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3.187,P<0.05)。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抑郁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类疾病患者,且中度以上抑郁和自杀风险比例也较其他疾病高。结论风湿免疫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状态和自杀风险检出率高,且抑郁发病率与PHQ-9评分呈正相关,不同风湿免疫病引起患者抑郁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护理人员入院时运用PHQ-9评分行简易心理状态初筛,有助于分级分类落实护理路径干预,或可降低患者自杀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
    • 戴芹; 郭红荣; 付春静; 姜维; 陈兰玲; 余小燕; 张树华; 鲁琴梅; 李莹; 赵丽莉
    • 摘要: 目的:分析躯体快感与社会快感缺失在肺癌患者自我怜悯和自杀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为肺癌患者心理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武汉市6所三甲医院收治的269例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社会快感缺失、躯体快感缺失、自我怜悯和自杀风险。结果:肺癌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7.84±3.28)、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9.04±3.48)、自我怜悯得分为(80.98±7.28)、自杀风险得分为(107.73±10.43)。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在肺癌患者自我怜悯与自杀风险的中介效应为-0.17和-0.19,两者链式中介效应为-0.10。结论:肺癌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能降低自我怜悯,减轻自杀风险,在自我怜悯和自杀风险间起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
    • 王路; 邹海欧
    • 摘要: 目的探讨情绪反应3方面(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绪持续性)在心境障碍患者童年欺凌和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在童年欺凌和情绪反应3方面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童年不良经历国际版问卷(ACE-IQ)中的童年欺凌项、冲动性条目、情绪反应性量表(ERS)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对496例心境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童年欺凌与自杀风险、情绪反应的3方面,即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感持续性均呈正相关(P<0.05);自杀风险与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绪持续性均呈正相关(P<0.05)。冲动性组和无冲动性组心境障碍患者的童年欺凌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动性组自杀风险、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情绪持续性得分均高于无冲动性组(P<0.05);情绪反应3方面在童年欺凌和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间接效应分别为0.05,0.02和0.03;冲动性可调节童年欺凌与情绪反应3方面之间的关系(P<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童年欺凌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情绪反应3方面在童年欺凌与自杀风险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冲动性在童年欺凌和情绪反应3方面之间起调节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