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脂肪血

脂肪血

脂肪血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7148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实验与检验医学、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等;脂肪血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索晓东、蒲晶淼等。

脂肪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148 占比:99.76%

总计:37237篇

脂肪血—发文趋势图

脂肪血

-研究学者

  • 王勇
  • 索晓东
  • 蒲晶淼
  • 贾嫈
  • 丁铉哲
  • 傅钰斌
  • 卢少芬
  • 卢振莉
  • 吴圆
  • 庄养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明仪; 余培琼; 卢少芬; 龙海燕; 张琦; 梁荧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脂肪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溶血率。方法随机抽取人体脂肪血标本56份,根据乳糜指数不同分为对照组(正常全血)、轻度乳糜组(乳糜指数≤2)、中度乳糜组(25),每组14例。在储存2、7、14、21、28、35 d时测定制备洗涤红细胞混悬液中的血细胞比容、游离血红蛋白(Hb)浓度、总Hb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并且记录分析四组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溶血率。结果对照组总Hb浓度为(195.8±8.6)g/L,血细胞比容为(0.54±0.02),游离Hb浓度为(0.68±0.11)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16±0.03)%;轻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92.4±10.5)g/L,血细胞比容为(0.52±0.04),游离Hb浓度为(0.73±0.15)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18±0.05)%;中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80.3±10.4)g/L,血细胞比容为(0.47±0.06),游离Hb浓度为(1.24±0.18)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4±0.06)%;重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69.5±10.7)g/L,血细胞比容为(0.41±0.05),游离Hb浓度为(1.48±0.25)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48±0.13)%。对照组与轻度乳糜组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储存期末总Hb浓度、血细胞比容、游离Hb浓度、储存期末溶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乳糜组和重度乳糜组的总Hb浓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和轻度乳糜组,游离Hb浓度、储存期末溶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轻度乳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储存时间增加,四组红细胞溶血率升高,且同储存时间对照组、轻度乳糜组、中度乳糜组、重度乳糜组红细胞溶血率逐渐升高。结论在低温保存期内,轻度和中度乳糜的脂肪血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符合标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
    • 代超; 刘亚鑫; 岳晋魏; 邸师红; 祝茜; 杨秀莲
    • 摘要: 目的 研究脂肪血标本对凝血结果的干扰,并探讨血浆稀释法和高速离心法消除脂肪血标本的效果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100份(正常对照组),用脂肪乳配制成轻度脂肪血组(TG为3.955±1.053mmol/L)、中度脂肪血组(TG为8.020±3.126mmol/L)及重度脂肪血组(TG为22.712±5.013 mmol/L),分别检测三酰甘油(T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和D-二聚体(DD)的浓度;再选取临床脂肪血标本78份(研究组),包括中度脂肪血组42例和重度脂肪血组36例,通过血浆稀释法和高速离心法对其进行处理并检测,运用t检验分析对比处理前后各组的差异性.结果 在不同程度模拟脂肪血中,中度脂肪血组和重度脂肪血组中PT,APTT,FIB检测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G0.05);用血浆稀释法对血凝仪器进行线性及精密度验证,结果都满足实验室要求.结论 血浆稀释法和高速离心法都能有效消除中度和重度脂肪血标本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干扰,但血浆稀释法无需高速离心,操作更简单,避免了基质效应,在消除脂肪血标本中有巨大的潜能.
    • 张瞻; 王闳
    • 摘要: 目的:分析2014-2019红河地区各医疗机构血液回退原因.方法:统计分析红河地区各医疗机构于2014-2019年退回的血液品种、数量及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及时、安全、有效的用血,避免浪费、提高血液使用率.结果:2014-2019年红河地区各医疗机构退血情况:2014年回退总数43袋;2015年回退总数46袋;2016年回退总数44袋;2017年回退总数49袋;2018年回退总数162袋;2019年回退总数125袋;主要原因为脂肪血、絮状物、不规则抗体、溶血、破损、单位约错.结论:通过加强红河地区各医院采供血环节管理,提高血液库存量,有计划备血,以保证血液质量与用血安全.
    • 储晓敏; 汪媛; 张三焕
    • 摘要: 目的 分析芜湖市全血无偿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影响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改进宣传及采血工作,保障血液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芜湖市所有全血献血者中发生脂肪血的献血者资料,分析比较各种因素导致的脂肪血发生率.结果 男性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献血者年龄的增长,脂肪血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重复献血者较初次献血者更易发生脂肪血;不同献血场所中,脂肪血发生率以站内采血者最低,团体采血者较低,街头采血的献血者发生率最高.献血者血型、学历及献血时间与脂肪血发生相关性不大.结论 男性献血者、年龄增长、重复献血者、街头献血点更易出现脂肪血,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体检及初筛等各环节质量控制,尽量避免对不合格血液的采集,以提升血液质量,杜绝血液资源浪费.
    • 张佰华; 杨红欣; 刘法政
    • 摘要: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脂肪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来我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10000人次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献血中出现的脂肪血进行分析,探究脂肪血产生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 脂肪血发生率对比为男性更高(P<0.05);首次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献血史者脂肪血发生率(P<0.05);下午时段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上午时段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P<0.05);36岁以上(包括36岁)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包括35岁)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P<0.05);超重以及肥胖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P<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产生原因与献血者的献血时间、献血次数以及献血者的性别、体重均有关,可结合上述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 唐建华
    • 摘要: 目的:分析自动加样仪及酶标仪快速、简便检测脂肪血分析关键思路.方法:随机选取本血液中心2020年1月~2020年12月100例脂肪血血浆样本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血液中心100例非脂肪血样本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样本进行自动加样仪、酶标仪检测以及生化分析仪检测、目测.结果:非脂肪血样本的最大透光率>轻度脂肪血样本最大透光率>重度脂肪血样本最大透光率.重度脂肪血样本血红蛋白数据>轻度脂肪血红蛋白数据>对照组样本血红蛋白数据.自动加样仪、酶标仪检测准确度高于生化分析仪检测以及目测.结论:通过自动加样仪及酶标仪进行检测能够对脂肪血进行快速、简便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度.
    • 朱传凤; 王玲玲; 潘志荣
    • 摘要: 目的 探究脂肪血、溶血以及不同保存条件给血液标本HBV DNA与HIV RNA核酸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采集的HBV、HCV、HI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的血浆透亮标本及检测结果均为(+)的等量血浆标本,制备为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浓度不同的若干份HBV DNA与HIV RNA标本.再准备好一组非溶血、脂肪血的正常血液标本.比较不同保存条件(时间和温度)、脂肪血、溶血情况下患者血液标本的HBV DNA、HIV RNA核酸检测结果(Ct值).结果 在-30°C、25°C温度下保存4小时、1日、1周、4周时间,两项的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4g/L的标本、甘油三酯浓度不超过7.93mmol/L的标本其HBV DNA、HIV RNA的Ct值与正常血液标本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脂肪血、不适宜的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均可影响HBV DNA、HIV RNA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