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系

群系

群系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219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数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32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风景名胜、高师理科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方七省市植物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等;群系的相关文献由3519位作者贡献,包括袁乃华、李晓华、刘金龙等。

群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7.5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32 占比:92.41%

总计:2199篇

群系—发文趋势图

群系

-研究学者

  • 袁乃华
  • 李晓华
  • 刘金龙
  • 孙鹏飞
  • 蔡杰
  • 杜涛
  • 范晨
  • 高红梅
  • 孟维晓
  • 李永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滇西北横断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素以植物种类丰富而著称,被植物学家们称为“北温带植物区系的摇篮”。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亚热带向青藏寒温带过渡的地带,北高南低的地势和北狭南宽的地貌决定了垂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包括了7个植被带、11个植被亚型、37个群系
    • 摘要: 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天然起源植被共可以分为6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32个群系和44个群丛(群落)。保护区的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位于怒江沿岸的江中山片区除了森林植被以外,尚有部分稀树灌木草丛和灌丛植被。在森林植被中,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为本保护区植被类型的主体。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具有以下特点.
    • 宋述望; 罗会潭; 黄萌; 吴治明; 刘骏; 宋庆妮
    • 摘要: 为探究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与森林资源,采用样线踏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植被进行调查,同时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森林资源的特征.结果为:1)植被可归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70个群系,其中常绿阔叶类型的群系数量最多,占总群系数量的30%.2)福建柏、长苞铁杉、伯乐树等起源古老的种群在保护区内更新良好.3)森林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其面积、蓄积量分别占总森林面积、蓄积量的93.3%、96.3%;林龄结构上,暂以中龄林为主.可见,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起源古老种群保护良好,森林面积大且质量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刘长成; 王斌; 郭柯; 李先琨; 侯满福; 刘玉国
    • 摘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国植被志》的分类原则,在群系尺度上编制了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554个群系.探讨了喀斯特植被的分类系统与原有分类系统的衔接,并依据相关资料,对喀斯特生境专性群系进行了识别和判定,以期为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 宋述望; 罗会潭; 黄萌; 吴治明; 刘骏; 宋庆妮
    • 摘要: 为探究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与森林资源,采用样线踏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植被进行调查,同时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森林资源的特征。结果为:1)植被可归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70个群系,其中常绿阔叶类型的群系数量最多,占总群系数量的30%。2)福建柏、长苞铁杉、伯乐树等起源古老的种群在保护区内更新良好。3)森林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其面积、蓄积量分别占总森林面积、蓄积量的93.3%、96.3%;林龄结构上,暂以中龄林为主。可见,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起源古老种群保护良好,森林面积大且质量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乔秀娟; 姜庆虎; 徐耀粘; 李伟; 江明喜
    • 摘要: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植被研究历史、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自然植被研究情况,并参考"《中国植被志》编研"拟定的分类系统,拟定了新的湖北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湖北植被研究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标本采集和森林资源勘察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全面调查和植被区划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和自然保护区调查阶段(21世纪初到2015年).湖北的自然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等4个植被型组,植被型组又可划分为15个植被型、72个群系组、232个群系,其分布存在明显的纬度、经度和垂直分布格局.建议湖北植被未来研究要以详实的样方资料为基础,加强灌丛和草地植被的调查研究,对植被进行定量分类和排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湖北植被志》的编研.
    • 郭柯; 达良俊; 于丹; 方精云; 王国宏; 唐志尧; 谢宗强; 沈泽昊; 王仁卿; 强胜; 梁存柱
    • 摘要: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 王国宏; 强胜; 于丹; 彭少麟; 达良俊; 刘庆; 梁存柱; 方精云; 郭柯; 谢宗强; 唐志尧; 沈泽昊; 王仁卿; 王襄平; 王德利
    • 摘要: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文献收集与整编,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植被分类方法,植被命名,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 李样明
    • 摘要: 设H为G的子群,称H在G中半置换,如果HK=KH对任意满足条件(|H|,|K|)=1的G的子群K都成立;称H在G中s-半置换,如果HP=PH对任意P∈Sylp(G)都成立,其中(|H|,p)=1.这两个概念自陈重穆1987年提出后,获得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应用此概念近几十年来有大量的文章出现.本文对这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给出研究过程中的思路.
    • 蒋勇; 贾国清
    • 摘要: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市、九龙县、泸定县和石棉县四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41万公顷。主峰贡嘎山是大雪山山脉最高峰,海拔7556米,有“蜀山之王”之称,保护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复杂,海拔差异大,深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多样复杂,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植被带谱完整而复杂,而且东西坡垂直带谱结构差异明显,植被可划分为14个植被类型,67个群系,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宝贵的植物资源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