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证应用

临证应用

临证应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8967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黑龙江中医药、陕西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第十四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等;临证应用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乔瑞敏、李新建、李秀领等。

临证应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9670 占比:99.98%

总计:889846篇

临证应用—发文趋势图

临证应用

-研究学者

  • 乔瑞敏
  • 李新建
  • 李秀领
  • 李聪
  • 段栋栋
  • 王克君
  • 王刚
  • 韩雪蕾
  • 宋经元
  • 白璇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琳琳; 盛梅笑
    • 摘要: [目的]探析《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临证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为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搜集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的医案,分析桂枝汤的适用病证、方药化裁和药量规律。[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的医案总计40则,包括咳嗽中门、虚劳门、胃脘痛门、腹痛门、汗门、痞门等。叶天士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除了常规治疗外感病、咳喘、汗证外,还用于治疗内伤疼痛、虚劳、心悸、痞证、泄泻、寒热如疟、发疹等病证,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结论]叶天士既重视对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又善于结合临床发展创新。学习叶天士对桂枝汤的加减应用,能够为临床拓展应用桂枝汤提供新的思路。
    • 王小涵; 严志鹏; 张军平; 耿小飞; 王振; 朱亚萍
    • 摘要: 概述了玄府理论及其与《千金方》小续命汤的联系,从“玄府郁闭”病机分析小续命汤组方结构,认为全方以宣阳散邪、开通玄府为核心,蕴含辛温开玄、辛寒佐燥、散收并用、通补共施等思路,组方精妙,起到流通气液、通利玄府、转圜神机之效。采用以方类证分析小续命汤证治,可概括为“通治中风痱”“并治咳喘肿”两类范畴,证实本方治疗中风、偏瘫、多发性硬化、脊髓炎、咳嗽、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合理性。强调小续命汤临床应用要点在于明辨药理药性、辨证施治、顺应四时与中病即止。附验案1则以佐证。
    • 贾秋颖
    • 摘要: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同时亦是导致痰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痰的产生与人体肺、脾、肾三脏和三焦的关系最为密切,"痰"作为致病因素往往可以引起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水液代谢和气机升降,最终导致各种疑难怪病的发生,历来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这些疑难怪病在临床诊断治疗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多年临证经验出发,提出"疑难疾病从痰论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现列举有代表性的病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 何美秀; 彭卫东
    • 摘要: 本文从"《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之说入手,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治规律.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极少见三阴证,三阳证中以少阳证最常见,亦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三阴证为主,未见三阳证,常见厥阴证、少阴证、太阴证,因正气虚弱,亦可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为就近祛邪,通过脏腑在人体的开窍来祛除邪气.在表以汗法解之;在里则以温法或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则以和法治之.循经论治,简单易行,重视邪气的不同,重在除湿.
    • 范晓译
    • 摘要: 眩晕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也是各种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患者常常为此痛苦不已.刘中勇教授认为肝郁乘脾是此病最常见的病机,临床上常以疏肝健脾为主要治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涤痰、祛湿、活血、消食等治法,以期标本兼顾;临床每获良效,值得后学者借鉴学习.
    • 蒋於琨; 杨帆; 张伟
    • 摘要: 肺痿是一种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虚热肺痿常见,其本质离不开内伤而呈现一派虚热之象.甘温除热法由李东垣始,是一种以性甘温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的治则.通过对前者病因的整理和后者理论的探析,认为甘温补法在临床虚热肺痿的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 孟笑男; 孙洁
    • 摘要: 王居易教授通过5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以经络辨证为主导的经络诊察体系,应用对象主要包括"内科病证""筋经病证"两大范畴.督脉后顶穴定位方法独特,并进一步细化其主治范围:应用于以"风""寒"所致气滞血瘀的筋经病证,而对于"湿"邪为病收效甚微,主要治疗以督脉循行为主的后正中线及两侧旁开半寸部位经筋病为主,强调穴位需经络诊察手法精准定位,同时施特殊行针手法即"搓针导气法",配合患者呼吸通过长留针以便更好地激发督脉经气,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
    • 陈永灿; 马凤岐
    • 摘要: [目的]探讨简易名方对临床组方的意义.[方法]明确简易名方的定义,并从配伍、功效、运用和拓展四个方面探讨简易名方的特点,同时附有医案展示其临床运用.[结果]简易名方符合中医"简便廉验"的价值取向,其药物组成精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可以用"药简、用广、效验"六个字来概括.简易名方的特点分别是用药简洁,配伍严谨;药专力宏,功效卓著;名家熟稔,运用广泛;源自典籍,衍生万千.文中举简易名方合方治疗胃脘隐痛十余年验案一则,先后运用了百合汤、良附丸、丹参饮、二陈汤、芍药甘草汤等简易名方,以奏活血散瘀、行气燥湿、散寒止痛之效.药证相应,四诊后即痛未再作.[结论]简易名方作为基本单元,是临床组方的基石,对临床组方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关卓骥; 袁天慧; 陈洁; 林炜基; 李静; 王陵军; 冼绍祥
    • 摘要: 从中医经典文献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证据,对"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之内涵及其临证应用进行探析.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表现为心与小肠在经络循行中的相互联系、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的互相配合,在病理学上的互相影响.现代医学中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系统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可为中医从小肠防治心系疾病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临床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心系疾病开辟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