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丰水期

丰水期

丰水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水利工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01962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风景名胜、地下水、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丰水期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春华、周文斌、李军等。

丰水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1962 占比:99.89%

总计:202175篇

丰水期—发文趋势图

丰水期

-研究学者

  • 胡春华
  • 周文斌
  • 李军
  • 杨小卫
  • 杨洁
  • 殷旭旺
  • 王毛兰
  • 陈椽
  • 刘丛强
  • 刘久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少文; 王仕刚; 欧阳千林
    • 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湖泊水文节律变化显著影响着湖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但界定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考虑水位变化规律、湖盆形态特点、水资源利用等特征指标,探讨鄱阳湖丰、平、枯水期界定标准。结果表明:以星子站作为鄱阳湖代表性测站,当星子站水位大于17.00m时为丰水.期,13.01~16.00m为平水期,小于12.00m(含12.00 m)为枯水期,16.01~17.00m为平一丰过渡期,12.01~13.00m为枯一平过渡期。枯水期多发生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发生日数平均为142d;丰水期多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生日数平均为40d;平水期多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日数平均为117d。
    • 李艳红; 王雪漫; 徐珺恺; 胡春华
    • 摘要: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氮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藻类的影响,于2017年7月在鄱阳湖主湖区布设45个采样点,对浮游藻类数量和氮素含量进行监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主湖区各采样点的总氮、硝酸盐氮、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4~1.26、0.06~1.01、0.08~0.30 mg/L,外源输入及环境条件对氮素浓度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藻类密度与总氮、硝酸盐氮浓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与氨氮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南部湖区的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高于其他湖区,平均浓度为1.10 mg/L和0.75 mg/L,但藻类密度较低,均值为1.0×10^(6)个/L;西部湖区的氮素浓度较低,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为0.59 mg/L和0.18 mg/L,藻类密度最高值为3.5×10^(6)个/L。中营养水域占主湖区的44%,富营养水域占56%,东部和西部湖区是鄱阳湖富营养化风险较高的区域。
    • 陈茂云
    • 摘要: 目的分析2017-2020年南昌县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为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依据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南昌县2017-2020年生活饮用水(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17-2020年共收集水样400份,总合格率为58.75%;出厂水总合格率为76.70%,末梢水总合格率为7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枯水期水质总合格率为76.50%,高于丰水期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3.00%,高于毒理学、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合格率高于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7-2020年南昌县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较差,需予以关注,强化卫生管控制度,促进水质量提高,确保居民饮水健康。
    • 王燕妮; 田伊林; 刘雨薇; 崔东; 尚天翠; 姚付龙; 张振兴; 杨海军
    • 摘要: 为探究新疆巩乃斯河的生态状况,团队先后在2018年10月(枯水期)和2019年6月(丰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生活类型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种,隶属3门4纲8目27科,主要以节肢动物门为主,其中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spp.)、长跗摇蚊族(Tanytansini sp.)、四节蜉属(Baeits sp.)、亚美蜉属(Ameletus sp.)和Cheilotrichia sp.是优势类群。经过分析发现枯、丰水期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T检验结果显示: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丰水期(P0.05)。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完整,枯、丰水期均以收集者为主;在生活类型方面,枯水期时固着型动物最相对丰度最大为43.20%,丰水期时蔓生型动物相对丰度最大为57.53%。经过对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水温是影响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巩乃斯河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伊犁河水系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 宋凯伦; 汪丽娜; 林益寰; 周春火; 谭泽彬; 高阳慧; 王亚丽; 尹鑫
    • 摘要: 以赣江流域南昌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和冗余分析等研究了丰、枯水期赣江河流底泥环境因子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脱氮功能微生物在枯、丰水期的群落多样性排序为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厌氧氨氧化细菌(Anammox),物种丰富度枯水期为AOA>AOB>Anammox、丰水期为AOB>AOA>Anammox。(2)丰、枯水期,AOA、AOB、Anammox的优势属都分别为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sphaera)、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Candidatus brocadia。(3)总氮是丰、枯水期AOA、AOB群落结构及枯水期Anammox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pH和氨氮为丰水期Anammox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
    • 钱奎梅; 刘霞; 陈宇炜
    • 摘要: 着生藻类一般生长位置相对稳定,其群落分布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着生藻类还是重要的水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对鄱阳湖丰水期5个典型湖区(主航道、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包括生物量、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分析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区域分布的环境因子,以期为鄱阳湖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鄱阳湖着生藻类群落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鄱阳湖着生藻类总生物量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航道区域的生物量相对最高,平均为419 mg/m2;其次是东南湖汊,平均为322 mg/m2;南矶湿地和西部湿地分别为172和52 mg/m2;而撮箕湖的总生物量相对最低,为9 mg/m2.主航道的着生藻类优势种群为绿藻和硅藻,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4个区域的优势种群为硅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总磷、电导率、pH值、总氮、硝态氮和悬浮物等理化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鄱阳湖主航道与长江连通,水体流速高;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为季节性连通湖泊,丰水季节与主湖区水体连为一体,枯水季节独立蓄水.5个湖区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其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着生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鄱阳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 刘馨泽; 周大吉; 董发勤; 孙东;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 摘要: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规模、层级.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水循环系统层级最为复杂,分为区域-局部-场地三个循环层级,以局部循环为主.以7月为典型月,景区内水循环主要受控于4个串联发育的局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在接仙桥以北地段发育,各循环段内的充水彩池群为补给区,出口为流量较大的钙华二次转化泉,地下水在钙华层内径流,钙华层底部和两侧为隔水边界;争艳池以南场地水循环较多;景区水循环系统结构年动态变化较大,仅在丰水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转花池泉群、黄龙沟东坡泉群、黄龙沟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了驱动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的全部水量,接仙桥、涪江右岸为排泄口.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在丰水期形成动态平衡,其余时段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
    • 陈辛峦
    • 摘要: 目的:探究2017-2019年许昌市建安区城乡饮用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监测结果及其出现差异的原因.方法:选择2017年-2019年期间城乡区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水质检测方法,对比枯水期和丰水期取水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问题原因.结果:在城乡饮水中的不同用水季节中,其质量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丰水季的各项检测指标合格率差异较大,不同取水点检测的合格率差异也相对较大,明显低于枯水期,在此基础上,要想保证用水安全性,还需要促进用水消毒设施的建立,保证水质检测频率.2017年-2018年期间,与丰水期进行比较,枯水期的样本数量合格率更高,P<0.05,但是发展到2019年,丰水期的合格率则与枯水期合格率相似,分别为88.10%和84.78%,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城乡饮水中的不同用水季节中,其质量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丰水季的各项检测指标合格率差异较大,不同取水点检测的合格率差异也相对较大,明显低于枯水期,在此基础上,要想保证用水安全性,还需要促进用水消毒设施的建立,保证水质检测频率.
    • 刘敏; 郝春明; 贾艳丽; 张伟
    • 摘要: 分析2010~2020年青丰河流域一截面得出地表水中As、Sb浓度.丰水期As、Sb浓度2011年最高,其他年份逐渐降低;枯水期As、Sb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丰水期与枯水期结果对比得出,除2014年外,As丰水期浓度均大于枯水期,与丰水期降雨对砷碱渣的淋滤有关,Sb浓度受枯水期与丰水期影响变化不大,主要与矿石氧化有关.分析2020年青丰河流域地表水检测数据,得出As、Sb浓度主要与砷碱渣淋滤以及废水排放有关.本文绘制水化学类型演化图.结果表明:青丰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性质以碱土金属及碱土金属为主,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水中As、Sb主要来源于砷碱渣淋滤以及岩盐溶解.
    • 张胜; 林莉; 王珍; 潘雄; 刘敏; 董磊; 陶晶祥
    • 摘要: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丰、枯水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于2019年6月丰水期和2020年1月枯水期对汉江中下游(丹江口-武汉段)开展全面调查,布设了18个干流采样断面和2个支流采样断面进行采样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综合污染指数在丰、枯水期整体表现为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各断面比较来看,大多数断面丰水期污染程度大于枯水期,空间上丰、枯水期沿程各断面变化趋势相似,污染较大的断面分布在襄阳、汉川和武汉段;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其中TN浓度在丰、枯水期各断面均超过地表水Ⅱ类标准,且丰水期显著大于枯水期,TP浓度多数断面丰水期大于枯水期,超过Ⅱ类水标准限值断面的比例为27.8%,NH3-N在枯水期均处于Ⅱ类水标准限值内,仅在丰水期个别断面出现超标现象.通过综合营养状态评价可知,汉江中下游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处于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状态,整体上呈沿程递增趋势,时间上表现为丰、枯水期无显著性差异,但枯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波动更大.对污染成因进行分析,汉江中下游水质主要受点源、非点源污染和支流汇入,以及水利工程等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汉江中下游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