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塑料

纳米塑料

纳米塑料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96658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新时代、湖南包装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纳米技术在包装领域应用研讨会、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陕西卫星会议、2005(第四届)中国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等;纳米塑料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漆宗能、郑宁来、周建等。

纳米塑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6658 占比:99.96%

总计:396804篇

纳米塑料—发文趋势图

纳米塑料

-研究学者

  • 漆宗能
  • 郑宁来
  • 周建
  • 颜玉荣
  • 王成云
  • 张泽源
  • 田蔚冰
  • 陈再良
  • 何静波
  • 刘其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薪杰; 王一宁; 赵俭; 刘晟东; 夏星辉; 李阳
    • 摘要: 对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在河流中发生的聚沉、重悬、水平运输和潜流交换等迁移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河流中广泛存在的泥沙会影响微塑料的迁移.本研究剖析了含沙河流中微塑料迁移,包括微塑料与泥沙的聚集和共沉降,沉积物对微塑料的再悬浮和渗透过程影响,探究了微塑料与泥沙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未来含沙河流中微塑料的运移研究应重视开发可靠模型预测微塑料迁移和通量,实验室模拟应考虑生物和水体扰动对老化微塑料传输的影响.
    • 叶芯瑶; 吴鸣; 胡晓农; 程洲; 莫测辉
    • 摘要: 针对纳米塑料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以纳米聚苯乙烯(PSNPs)作为典型纳米塑料颗粒,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纳米塑料颗粒的迁移规律。以经典DLVO理论计算出PSNPs与石英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预测PSNPs与石英砂之间的吸附、聚沉。在柱实验中,以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填充到砂柱中,让PSNPs在一维饱和砂柱中迁移,研究不同条件下PSNPs的迁移行为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离子强度由1 mmol/L增至50 mmol/L(电解质为NaCl),PSNPs与石英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的势垒则从215.13 KT逐渐降低至45.9 KT使得PSNPs更易于吸附在石英砂介质表面,从而降低PSNPs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PSNPs的穿透率由62.16%降至3.65%。当离子强度由0.1 mmol/L增至5 mmol/L(电解质为CaCl_(2))时,势垒则由33.72 KT降至14.03 KT,PSNPs的穿透率从82.46%降至4.27%。这些实验现象说明增加离子强度对PSNPs的穿透起到抑制作用,且Ca^(2+)比Na^(+)具有更强的电荷屏蔽作用。同时提高PSNPs的初始浓度、流速和介质粒径均可增大PSNPs的穿透率,而大粒径PNSPs颗粒的穿透率则较小。研究中构建了PSNPs实际运移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PSNPs的环境行为和机理研究,为系统全面评价纳米塑料颗粒在土壤-地下水中的环境风险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孙承君; 丁金凤; 高丰蕾; 李景喜
    • 摘要: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 a,海洋微塑料研究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突破小粒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检测技术瓶颈、建立标准化的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方法、优化海洋微塑料输运模型以及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方案等。本文简要概述了近海、大洋和极地微塑料污染的现状,总结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在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方面存在的挑战、在海洋微塑料存量估算和海洋微塑料输运模拟及生态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并展望了海洋微塑料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海洋微塑料常规监测、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和治理管控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 刘沙沙; 梁绮彤; 陈诺; 杨晓茵
    • 摘要: 环境中的纳米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纳米塑料的粒径极小,容易被鱼类、藻类、贝类、蚤类、甲壳类、棘皮类、环节/节肢动物和农作物等生物摄取并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诱发基因毒性、氧化应激、炎症、代谢紊乱、有丝分裂异常、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进而影响生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长和繁殖、寿命及存活能力;纳米塑料与细菌接触后会破坏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活性氧的产生,抑制酶的活性。由于纳米塑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疏水性,易与环境中的其他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将重构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改变(增加或削减)其对生物的毒性效应。纳米塑料能够诱发人类源细胞系的氧化应激、炎症、代谢紊乱和细胞毒性等,但目前还未见关于纳米塑料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的报道。
    • 景美琪; 李绰然; 王隆清; 王天傲; 薛肖玥; 张笑寒; 马永正
    • 摘要: 微塑料具有粒径较小和比表面积较大的特征,可吸附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种类繁多的有毒物质,从而产生联合毒性,对生物可造成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等不同程度的损害,现有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对微生物、藻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类等造成不利影响。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目前对于微塑料的毒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对典型微生物、藻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类的毒理学影响以及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迁移转化,同时也对未来微塑料的相关毒理学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与建议。
    • 何水源; 孙思杨; 于舒弋; 康春莉
    • 摘要: 自然老化作用可以促进环境中纳米塑料的形成以及塑料中添加剂的释放,增强了塑料的生态风险以及人体健康风险。利用室外模拟实验,以典型的聚氯乙烯(PVC)塑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然老化作用下PVC塑料表面结构特征的变化,纳米塑料的形成以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添加剂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老化过程使得PVC发生了脱氯化氢和氧化反应,使得C C键增多,并且形成了新的—OH和C—O键,显著增加了C C指数、—OH指数和C—O指数。自然老化作用下,光照50 d时,水中纳米颗粒浓度由起始时的7.5×10^(6)个/mL增加到9.5×10^(7)个/mL;PVC塑料质量由3200μg减少到2000μg,质量损失率达到37.50%;体系的主导粒径明显降低,由起始时的约219.3 nm减小到约176.6 nm;三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添加剂在水中浸出浓度的大小顺序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27.40μg/L)>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9.69μg/L)>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5.68μg/L),塑料中添加剂的含量及性质均对其浸出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 Jan O’Regan
    • 摘要: 1塑料微粒、纳米塑料及超细纤维根据INDA和EDANA于2019年发布的第6版《全球非织造布市场》报告,2018年,全球共生产1,500万t非织造布,约合4.6亿m^2。其中,1,100万t是石油基合成原料——PP、PET、PE等制成。非织造布最大的应用市场是吸收性卫生用品和医疗用品,份额占22%,年用量约为350万t,主要使用石油基合成原料生产。
    • 朱效鹏; 单恩翠; 赵建民; 王清
    • 摘要: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血细胞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干扰.实验组对虾分别投喂混有200 mg/kg和2000 mg/kg纳米PS和纳米TiO2的饲料,试验周期为28天.在暴露第14天和第28天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ROS含量变化、细胞吞噬率和凋亡率,以及肝胰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NaT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纳米PS和纳米TiO2均导致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并且导致肝胰腺组织T-AOC、SOD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及NaT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纳米TiO2对凡纳滨对虾产生的胁迫压力高于纳米PS.
    • 段卫宇; 王硕; 曹聪; 纪博睿; 孙蕊; 吕焕明
    • 摘要: 对近十年纳米塑料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总结了样品消解、滤膜过滤、浊点萃取、加压流体萃取等纳米塑料的预处理方法,介绍了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热吸附解析–气相色谱–质谱、热脱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热重分析–质谱等分析方法,并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展望了未来纳米塑料分析方法的发展,该研究为纳米塑料污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张帆; 王壮
    • 摘要: 微/纳米塑料(MNPs)在全球水环境中被检出,其污染问题已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MNPs因其物理化学特性可对水环境生物产生不可预知的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不同营养级淡水生物(藻类、水溞和鱼类)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阐述了MNPs对淡水生物毒性的作用机理,重点评述了影响MNPs对淡水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直接因素(聚合物类型、元素掺杂、尺寸、颗粒形状和表面特征)和间接因素(单体和添加剂释放、其他污染物及水溶液化学条件),并指出了塑料生态毒理学今后的研究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