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药活性成分

中药活性成分

中药活性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1343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6首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暨CSNR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等;中药活性成分的相关文献由698位作者贡献,包括顾伟哲、顾惠林、章永红等。

中药活性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3433 占比:99.95%

总计:313604篇

中药活性成分—发文趋势图

中药活性成分

-研究学者

  • 顾伟哲
  • 顾惠林
  • 章永红
  • 章迅
  • 赵新锋
  • 邹汉法
  • 孔亮
  • 李倩
  • 付梅红
  • 李韶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升富; 李晓琳; 王维刚; 杜玮泽; 李茂星
    • 摘要: 发热是机体受到感染和炎性疾病的标志,持续高热会导致细胞变性,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时会影响大脑神经及组织功能。虽然发热过程常见而又普通,但其病理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如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等。大量研究表明,传统中药复方及其活性组分可以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IL-6)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PGE_(2)、cAMP),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体温病理性升高。本文总结PubMed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就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解热作用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利用传统中药治疗发热,挖掘新型退烧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 桑晓宇; 荀丽英; 姜晶晶; 郑书臣; 赵启韬
    • 摘要: 近5年来,中药界学者共发现64种中药成分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其中主要有苷类(23种)、黄酮类(18种)、生物碱(7种)、酚类(5种)、糖类(4种),以及萜、有机酸、氨基酸、儿茶素类等。这些成分主要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自噬,增强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等机制发挥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参考文献93篇。
    • 刘馨泽; 吴新民; 蔺冬梅; 冯琳; 吴巍; 陈长宝; 刘淑莹; 万茜淋
    • 摘要: 目前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有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能够干预肺癌肿瘤的生长,同时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本文将中药中的皂苷、多糖、挥发油和生物碱成分对肺癌的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日后中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依据。
    • 方敏惠; 杨晓梅; 张保伟
    • 摘要: 中药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可通过调节大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下游信号传导、抑制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 Tau)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 Aβ)沉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与突触可塑性、改善大脑葡萄糖代谢、减缓氧化应激等有效防治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同时,通过抑制代谢性疾病诱导的中枢神经炎症及内质网应激,间接调节脑胰岛素信号通路,以恢复代谢性疾病患者大脑的学习记忆与认知功能。中药与脑胰岛素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多靶点、多效能、多途径的特性,使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药调节脑胰岛素信号通路、缓解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现有文献多为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研究,复方研究相对较少,且中药干预脑胰岛素信号的临床研究不足等。今后需进一步开发以脑胰岛素信号通路为靶点的复方新药,依托蛋白组学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新的中药治疗靶点,加强不同中药复方以及同一复方不同剂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究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 王珊(综述); 刘慧敏(审校)
    • 摘要: 血小板活化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抗血小板治疗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新方向。血小板聚集的机制较复杂,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该文结合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对血小板膜上核苷酸受体、血栓烷受体、胶原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和中药抗血小板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 王撵; 张丰盛; 张勇平; 宋少莉; 杨红; 王明伟
    • 摘要: 目的:开展抗癌中药活性成分毛兰素衍生物氟乙氧基毛兰素(fluoroethoxylerianin,FEE)的^(18)F标记及^(18)F-FEE的Micro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初步探索^(18)F等正电子核素标记与PET/CT在中药活性成分来源的新药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开展^(18)F-FEE的制备条件优化实验,包括影响^(18)F标记和水解反应的多种反应条件,利用放射性薄层色谱法(radio-TLC)检测标记率和水解效率,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法(radio-HPLC)测量^(18)F-FEE的放射化学纯度,并进行正常BALB/c小鼠与HepG2细胞的BALB/c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生物分布和MicroPET/CT评价。结果:优化的^(18)F标记反应条件是时间10 min、温度100°C、前体浓度5 mg/mL、溶剂为乙腈,优化的水解反应条件是时间10 min、温度100°C、HCl溶液浓度6 mol/L。根据优化条件,成功合成了^(18)F-FEE,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正常小鼠生物分布和MicroPET/CT显示,^(18)F-FEE主要分布于肝、肠、肾和膀胱等代谢组织,心、肺等组织的分布较低。HepG2肝癌细胞移植瘤模型MicroPET/CT发现,^(18)F-FEE长时间弥散分布于肿瘤组织,肿瘤%ID/g高,注射60 min后肿瘤-肌肉比值(T/M)高达10以上。结论:本研究优化了抗癌中药活性成分毛兰素衍生物^(18)F-FEE的优化制备条件,^(18)F-FEE的合成条件可靠、放射化学纯度高,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肠、肾等代谢组织,而且其在HepG2肿瘤内分布明显,为FEE抗肿瘤作用提供了直观的实验手段,为抗癌天然活性中药成分及其衍生物提供了新的评价技术。
    • 余璇; 马喆; 王萌
    • 摘要: 目的 利用高内涵影像分析技术(HCA),通过两种人源性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L02细胞)建立并优化细胞影像分析方法并对经由药典中筛选出的56种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肝毒性快速筛选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基于两种肝细胞的HCA肝毒性评价方法,考察多种活性成分对细胞生存率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并比较药物对不同细胞影响的差异.结果 能同时导致HepG2和L02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的有雷公藤甲素、地高辛、藤黄酸等十种成分,且各成分在L02上的细胞核皱缩程度均明显高于HepG2.对L02细胞有毒性的药物有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吴茱萸碱,仅对HepG2有毒性的药物有吴茱萸次碱和杠柳毒苷.L02细胞可以更明显的体现出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对肝毒性评价的结果具有更清晰的指示性.结论 HCA肝毒性检测方法直观、高效,适用于大量中药活性成分的肝毒性初步筛选评价,且应用HepG2和L02两种细胞的综合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 郭子雨; 姚雨含; 刘涛; 赵军
    • 摘要: 可食植物来源的活性成分具有毒性低、生物特性多样的特点,从中寻找具有显著功效的有效部位和成分一直是功能性食品等健康产品研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植物中发现了多种对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PL)有显著抑制活性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通过抑制PL的活性可减少人体消化系统对摄入食品中脂肪成分的吸收程度,在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上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该文综述近年来植物来源的胰脂肪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吉丽; 王垂杰; 刘林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构成了动态的物理屏障,将黏膜组织与腔内共生细菌、病原体和饮食抗原隔开.肠上皮屏障渗漏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而紧密连接功能异常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紧密连接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中所起作用以及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对紧密连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以整理,发现中医药能使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表达下调,使Claudin-1、Occludin、ZO-1、ZO-2表达上调,恢复肠黏膜屏障作用,维持肠道环境的稳态,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 许晴; 李智; 万梅绪; 张燕欣; 李德坤; 鞠爱春
    • 摘要: 近年来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利用"受体-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快速筛选出中药材里含有的与特定靶点结合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再进一步鉴定出活性成分结构.这些技术对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中药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传统药物发现方法的有利补充.综述了常用的分子对接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展,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