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粉煤灰混凝土

粉煤灰混凝土

粉煤灰混凝土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5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219921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低温建筑技术、福建建材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一届“井冈山论坛”——现代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交流研讨会、第6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等;粉煤灰混凝土的相关文献由1666位作者贡献,包括牛荻涛、吴学礼、杜应吉等。

粉煤灰混凝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5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19921 占比:99.58%

总计:220854篇

粉煤灰混凝土—发文趋势图

粉煤灰混凝土

-研究学者

  • 牛荻涛
  • 吴学礼
  • 杜应吉
  • 刘燕
  • 王倩
  • 颜承越
  • 沈旦申
  • 牛建刚
  • 贺鸿珠
  • 刘娟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小军; 张成维; 尚艳亮
    • 摘要: 为丰富混凝土碳化深度的计算理论,采用超声波测试仪对水胶比为0.37、0.45、0.53,粉煤灰等质量替代水泥为0%、30%、60%,100mm×100mm×400mm的混凝土试件经快速碳化0 d、7 d、14d、21d、28d后的超声波波速进行了测试。定义相对波速K,分析了碳化后超声波波速随粉煤灰掺量及水胶比的变化趋势,采用函数拟合了碳化深度与相对波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后波速增大,碳化部位的波速增加幅度大致处在3%~9%之间;当粉煤灰的掺量为0%时,碳化混凝土试件的相对波速都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有所增大,当粉煤灰的掺量为30%以及60%时,碳化混凝土试件的相对波速都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相对波速与混凝土碳化深度间的二次函数关系拟合良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混凝土波速的变化大概判断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丰富了混凝土碳化深度的理论计算形式。
    • 摘要: 建设内容:建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主要生产煤灰加气混凝土生产线、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生产线、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线、粉煤灰混凝土轻质隔墙板生产线、粉煤灰陶粒及混凝土制品;建煤矸石综合利用基地,建环保砖等新型建材生产线;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基地,主要制作纸面石膏板、涂料等建筑材料。
    • 刘荣桂; 夏天; 张邵峰
    • 摘要: 为了研究醇胺类迁移型阻锈剂(MCI)在粉煤灰混凝土中的迁移性能和规律,分别在自然迁移和电场加速迁移条件下开展了其在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凝土中的迁移试验,并通过化学方法分析阻锈剂在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凝土中迁移深度和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可以有效地加速MCI在混凝土中的迁移。在自然迁移中,随着粉煤灰的掺入,MCI的迁移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粉煤灰掺量30%时影响较大,最大迁移深度仅为35 mm;而在电场加速迁移中,该影响被减弱,且迁移速度远快于自然迁移,在24 h时阻锈剂即可迁移至50 mm处,且在各深度处均匀分布。
    • 马艳霞; 聂思凡; 郭佳庆
    • 摘要: 【目的】探究硫酸盐渍土地区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为实际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在试验场地埋置4组(粉煤灰掺量分别为0%、10%、15%和20%)共48块尺寸为150 mm×150 mm×150 mm的标准立方体混凝土试块,定期测量其抗压强度,并用扫描电镜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在侵蚀早期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但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抗压强度开始逐渐下降,结合正交试验分析认为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10%;在侵蚀后期渗入混凝土内部的SO_(4)^(2-)与水化产物结合生成的钙矾石晶体逐渐增多,钙矾石吸水膨胀并导致微裂缝进一步扩展,影响了结构的整体密实度。使用MATLAB中的General Model Gauss函数对侵蚀早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较好。【结论】对于硫酸盐渍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需采用多种试验方法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加强数值仿真手段与试验结果的结合可以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更好的预测。
    • 吕志军
    • 摘要: 为得到不同养护方式下可确保混凝土碳化耐久性的粉煤灰临界掺量,在CO_(2)体积分数(20±3)%、温度(20±2)°C、相对湿度(70±5)%环境中研究了标准养护28、56、90 d、干养护3 a(分别记为A、B、C、D养护条件),水胶比0.37、0.45、0.53,粉煤灰掺量等质量替代水泥0、30%、45%、60%以及水胶比0.61的纯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建立了不同养护条件下确保混凝土碳化耐久性的粉煤灰掺量与水胶比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为0.37和0.45时,水胶比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较小;对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较低的水胶比和适当延长的早期养护时间(一般不超过56 d)可使得其抗碳化性能得以保证;得到不同养护方式下水胶比与临界粉煤灰掺量的数学关系。在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养护条件确定粉煤灰的临界掺量,进而指导拌合站的配合比设计,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进行事前控制。
    • 贾福萍; 张鑫; 侯昕明; 郭鹏; 杨柯红
    • 摘要: 标准养护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High Fly-ash Content Concrete,简称HFCC)试块,经历250、450、650°C及自然冷却或喷淋冷却后,于不同静置时间(1、3、7、14、28、56 d)进行抗压强度测试,以研究高温后HFCC抗压强度随冷却方式与静置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50、450°C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试块的抗压强度相较于常温情况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随静置时间趋于稳定;650°C后,采取自然冷却的HFCC其抗压强度会大幅降低,且在静置期间难以恢复,但采取喷淋冷却的HFCC在静置期间其抗压强度却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通过XRD与SEM分别研究了HFCC常温与高温静置1 d后的物相组成和形貌特征变化,从微观层面对高温前后HFCC的抗压强度变化作出解释。
    • 郭佳庆; 马艳霞; 聂思凡; 鲁生斌; 白继雄
    • 摘要: 为了探究硫酸盐渍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随侵蚀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某典型硫酸盐渍土地区埋置不同粉煤灰掺量(0、10%、15%、20%)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硫酸盐侵蚀后的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形貌分析,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粉煤灰掺量试件的抗压强度均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最高。SEM分析表明:540 d时大部分试件出现了微裂缝,840 d时试件均发生了劣化,但尚未破坏;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试件的劣化不明显;预测结果表明,侵蚀时间是影响掺粉煤灰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荷载与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下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及徐变特性研究(项目批准号:52168030)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结构长期性能是关系到整个寿命期养护成本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硫酸盐侵蚀下粉煤灰混凝土徐变特性缺乏理论指导和试验支撑的事实,开展相应的理论和试验研究:(1)探索纯水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机理并构建计算模型,为明确腐蚀溶液侵蚀机理提供参考;(2)明晰持续荷载状态下硫酸根离子在粉煤灰混凝土内的传输规律,从微观角度分析硫酸根离子侵蚀粉煤灰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机理;(3)利用微观测试手段,研究建立基于多场耦合理论的硫酸盐侵蚀下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机理及计算模型。项目预期可为典型环境区域内混凝土工程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及长期性能设计方法提供基础理论,对揭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时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王云峰
    • 摘要: 本文基于快速碳化环境通过试验研究水胶比为0.35、0.42、0.50,粉煤灰等质量替代水泥0%、30%、60%,标准养护28 d、56 d、90 d混凝土试件碳化规律,根据水泥-粉煤灰体系非蒸发水含量、粗骨料界面过渡区扫描电镜(SEM)图像对养护龄期影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水胶比和粉煤灰含量一高一低时,界面过渡区密实程度对其影响占主导地位,可使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明显提高;当粉煤灰含量为60%、水胶比为0.35时,B、C条件下混凝土28 d碳化深度增加值仅分别为A条件的66%和38%;粉煤灰含量和水胶比均较高或较低时,延长养护龄期对其界面过渡区改善作用并不明显,早期养护56 d或90 d均不能有效提高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对于含掺合料混凝土,当水胶比较大时,无论掺合料掺量大小,即使延长养护时间至90 d亦不能使其抗碳化性能明显提高。
    • 郝绍菊
    • 摘要: 为了研究纳米材料对粉煤灰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改性效果,对不同纳米氧化硅掺量下的混凝土开展强度、表面耐磨性、抗冻融耐久性、干缩性及扫描电镜的测试,同时根据微观形态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发现纳米氧化硅掺入率为2%可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表面耐磨度、抗冻融耐久性和较低的干缩性等优良性能,建议该配合比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混凝土抗折强度与表面磨损率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在微观层面上,纳米氧化硅颗粒的改性作用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形成屏障阻止裂纹扩展,从而达到改善水泥砂浆密实度结构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