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7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5467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电影评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第六代导演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正光、袁庆丰、陈旭光等。

第六代导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7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467 占比:99.28%

总计:65940篇

第六代导演—发文趋势图

第六代导演

-研究学者

  • 李正光
  • 袁庆丰
  • 陈旭光
  • 史志文
  • 张慧瑜
  • 张玉霞
  • 韩琛
  • 高桥
  • 代晨光
  • 何叶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倩玉
    • 摘要: 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仿纪录片源于电影语言现代化以来纪实美学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扩充。作为电影形式技巧之一的仿纪录片,一方面通过对所谓现实的“引用”强调真实;另一方面通过模糊主客观界限,将强烈的作者主观情感和思想观念直接引入剧情片中,用纪实美学达成了独特的抒情。
    • 王璐; 高字民
    • 摘要: 青春片小众导演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于青春与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作品受到专业影评人和部分观众的喜爱。然而,低迷的票房表明这个群体对青春和艺术的理解始终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他们的作品往往选材立异且呈现一个迷茫灰色的青春,作品的时代印记和导演个人风格十分浓重。关于青春片小众导演风格的解析,先总结他们的创作特点,进而对具有代表性的华语青春片小众导演进行分析,同时归纳青春亚文化对青春片小众导演的影响,将使读者理解得更加全面。
    • 刘洋; 宋罕
    • 摘要: 第六代导演王超坚持以巴赞“影像本体论”推动“真实影像”创作,放弃以知识分子的精英姿态对底层的俯视,去类型化、去戏剧化地记录日常生活,打通镜头两侧的时空壁垒。在王超的“新写实”影像空间中,既有对物质空间的写实,还有以东方哲学作为方法对人性与心理层面的内观性写实。他的作品不止于第六代集体性社会反思与人性批判,追寻母题、救赎思想与生命意识共同架构了其作品的精神向度,其作品对生存实感的捕捉以及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
    • 赵恬; 何巍
    • 摘要: 一般来说,“第六代”电影人更关注城镇居民的生活面貌,让观众看到了崭新的,以城市为底色的帮会、行业、社区及市民生活方面的民俗,并在对如摇滚乐、自行车等新民俗元素的诠释中,体现着自己为边缘化群体、为底层代言的文化立场。同时,第六代表现出了相对于第五代更贴近生活真实,且不惜对“丑”进行审美化表现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民俗的观察、整理与再现,为人们审视当代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 范倍; 郭柳蹊
    • 摘要: 将计量学方法应用于第五代第六代电影的研究中,可以把风格的代际转移进行一定程度的可视化呈现.第五代电影风格更统一,青睐宏大叙事与深刻主题,表现的人物或异于常人充满英雄色彩,或是帝王将相,整体节奏也较快.相较于第五代,第六代电影风格更加多元,很难用简洁确切的语言进行概括.然而,生活化叙事、较长的镜头以及平凡甚至边缘的人物可以概括大多数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特点.
    • 董楠楠
    • 摘要: 路学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大多数第六代导演一样,路学长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他的作品也因此逼近巨大社会变革中底层民众的生活,直击小人物的个体命运与思想灵魂。2014年2月,路学长因病猝然离去,他的去世是中国电影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具人文性的底层观照经验。
    • 孟君
    • 摘要: 近三十年来,第六代导演逐步从中国电影生态域的边缘游弋至中心,完成了新一轮的代际更替.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第六代导演新作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趋势,表现为叙事话语的精细化和意义生产的收缩化.内卷化是一种利弊并存的现象,积极方面在于精致的叙事使得第六代在审美上更具有可接受性,消极方面则体现在意义的减损引发第六代的危机.第六代日益突出的内卷化现象归因于代际更替的演进规律、作者观念的自我抵牾和商业力量的过度侵蚀构筑的固化边界,而以作者立场对社会现实进行描述与阐释是第六代抵抗内卷化趋势的有效方法.
    • 肖英; 曾一果
    • 摘要: “浪荡者”是本雅明一生丰富的精神遗产中最为独特的概念之一,边缘、闲逛、观望、凝视、人群、反抗是“浪荡者”这一文化符号的标签,本雅明从“浪荡者”这一形象视角展开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城市化、商业化浪潮成长的第六代导演,以影像的方式真实呈现转型期中国城市的多样化图景,文章即以第六代导演的城市影像为研究案例,探究特定社会语境中影像世界的“浪荡者”形象.
    • 朱晓溪
    • 摘要: 娄烨的代表电影《紫蝴蝶》讲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下,辛夏与伊丹英彦、伊宁与司徒、丁慧与谢明几人拉扯的爱情故事,借助爱情主题消解战争与政治的严肃性,表现个体命运在战争与历史洪流中无法抵抗的痛苦与无奈,带有浓厚的第六代电影的美学风格.本文将以《紫蝴蝶》为例,从电影的个人视角、纪实性视听手法与碎片化与拼接叙事的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以娄烨为重要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们独特的影视特征与美学风格.
    • 杜真强
    • 摘要: 电影《浮城谜事》讲述了由女大学生蚊子离奇死亡事件揭开序幕的现代性都市爱情故事,在陆洁与桑琪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争夺乔永照的矛盾转化为她们各自与乔永照的矛盾这一过程中,拨开了情爱泥淖下的暗潮汹涌.导演娄烨以出轨为主题,完成对社会现实性问题的镜像呈现,并且在都市社会中文化身份的迷失、女性话语权中情感的角逐、身体性爱与自由意志的表现中剖析个体精神世界,完成广受当代关注题材的现实性美学表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