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34840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双足与保健、临床肺科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文献由47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飞、丁长文、何志义等。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4840 占比:99.97%

总计:635042篇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文趋势图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研究学者

  • 何飞
  • 丁长文
  • 何志义
  • 候聪霞
  • 冯贵仁
  • 刘小英
  • 刘小虹
  • 刘建博
  • 刘朝辉
  • 刘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琼
    • 摘要: 目的:分析追踪随访+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追踪随访+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6MWD)、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评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GSES评分、6MWD及HPLP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0、13.196、8.987,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总依从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7,P<0.05)。结论:追踪随访+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可增强运动耐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 谢林艳; 宋丽丽; 陈宇平; 章梅妹; 周林福
    •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运动能力、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缩唇腹式呼吸);干预组给予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对比2组干预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运动能力、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等变化。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D)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COPD测试问卷(CAT)评分及一年内急性加重次数较训练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上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器呼吸康复训练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血气指标,提升运动耐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风险,值得在临床及社区推广应用。
    • 刘微; 马燕君; 招宝婷
    •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运动联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66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下肢运动联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6MWD)及Borg呼吸困难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MWD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6MWD(448.16±72.45)m长于对照组的(401.52±70.64)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2.87±0.56)分低于对照组的(3.52±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运动联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患者肺功能康复。
    • 黄世香; 黎祥伟; 唐峰; 邓丽琴; 黎海燕; 杜美昌; 白海燕
    • 摘要: 目的探究火疗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凝血状态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贺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吸氧、祛痰、扩张支气管等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疗法。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5%潮气量时潮气呼气流速[(Tidal expiratory flow when 25%of tidal volume remained in the lungs,TEF25%)、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用力呼气最大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凝血状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清NO、NOS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75.56%(3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PEF、FRC和TEF25%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肺功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APTT、PT、T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PTT、PT、T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NO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NO、NOS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较好,火疗法能够调节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NO、NOS水平,缓解高凝状态。
    • 黄增华; 李侠; 赵玲
    • 摘要: 目的:分析补肺汤加减治疗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肺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肺功能、呼吸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最大吸气口腔压(MI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加用补肺汤加减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以及呼吸功能,效果显著。
    • 李媛媛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康复护理对社区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参照组以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进行肺康复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肺功能改善的情况,分析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与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改善于参照组,研究组的急性发作次数与再次入院次数均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的发作间隔时间更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对社区稳定期COPD患者,采用肺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其发作次数,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 贾尊; 贾严; 郭文
    • 摘要: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体表现是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1]。震荡呼气正压是近年应用于COPD的辅助呼吸治疗新方法,能够促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探讨了震荡呼气正压在基层稳定期COPD患者气道廓清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 黄文菲; 陈嘉馨; 梁志欣; 张志海; 谭慧锋; 李映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球式呼吸训练器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稳定出院的老年患者100例,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缩唇与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50例,进行三球式呼吸训练器训练.随访6个月,采用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统计患者6min的步行距离,对患者进行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并观察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EV1/FVC、PEF明显升高,观察组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QOL-BREF量表方面,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之后,观察组SCL-90各条目评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三球式呼吸训练器的康复干预可明显提高肺功能水平,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
    • 柏崇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治疗的110例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给予临床传统常规方法;试验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肺活量、最大肺活量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之比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肺活量、最大肺活量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之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的临床意义较好,值得推广.
    • 张丽萍; 姜祥宁; 毕小瑞
    • 摘要: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吸入剂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6MWD)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血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0%vs 69.77%,P<0.05).治疗后,2组FEV1、FEV1%和FEV1/FVC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6MWD均增大,SGRQ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6MWD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噻托溴铵吸入剂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稳定期COPD患者疗效良好,可降低患者血IL-6、IL-8和TNF-α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