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稗草

稗草

稗草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63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5972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水稻科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等;稗草的相关文献由130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柳青、黄炳球、郭崇友等。

稗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2.0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5972 占比:97.90%

总计:26529篇

稗草—发文趋势图

稗草

-研究学者

  • 余柳青
  • 黄炳球
  • 郭崇友
  • 高瑞花
  • 柏连阳
  • 倪汉文
  • 吴长兴
  • 张宝俊
  • 张自常
  • 李永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翠; 马继琼; 杨奕; 许明辉; 孙一丁; 郭怡卿
    • 摘要: 【目的】揭示水稻化感抗(耐)稗草的转录调控机制,为遗传修饰改良水稻化感性状做铺垫,也为杂草的防控提供新途径。【方法】利用SMART技术,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在Y2H菌株中构建水稻受稗草胁迫的酵母cDNA文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NdeⅠ构建OsMYB57 C端缺失的pGBK-OsMYB57诱饵载体,按照Yeastmaker^(TM) Yeast TransformationSystem 2操作检测诱饵自激活活性;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OsMYB57互作蛋白,将所得互作蛋白的编码序列构建至pGAD载体,并与诱饵载体共转化Y2HGold菌株验证蛋白互作,再以BiFC技术进一步验证蛋白间的互作。【结果】酵母cDNA文库库容量为1.36×10^(7) CFU/mL,插入片段在250~2000 bp,平均长度大于1000 bp,重组率为100%,库容量大且质量良好;筛选出4个有注释的互作蛋白,分别是16号RZFP34、50号4HTR、51号BM1PD和74号GTP1;回转验证及BiFC结果显示RZFP34、4HTR、BMIPD、GTP1与OsMYB57在植物细胞中相互作用,其中RZFP34是一个E3亚型泛素连接酶,在植物中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且水稻OsRZFP34基因启动子区含有与水稻化感调控有关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等激素响应及MYB转录因子结合域相关元件。【结论】RZFP34通过与OsMYB57互作参与水稻化感转录调控而发挥作用。
    • 程松波; 章乐乐; 王秦; 胡航; 徐德锋
    • 摘要: 为了制备嘧草醚固体分散体,研究不同载体对嘧草醚的增溶效果、溶出特性及除草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PEG-4000、PEG-6000、PVP-K30,采用溶剂-熔融法和溶剂法制备嘧草醚固体分散体,采用HPLC测定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度,筛选出最佳载体及药载比,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固体分散体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盆栽法测定嘧草醚固体分散体对稗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以上3种载体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嘧草醚的体外溶出,其中以PVP-K30为载体、药载比为1∶6的固体分散体溶出度最高;药后7、15 d,嘧草醚-PVP-K30固体分散体对稗草的生物活性高于嘧草醚可湿性粉剂。
    • 董朝霞; 钟锦; 俞雯雯; 洪鑫发; 陈勇
    • 摘要: [目的]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生物防治中防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的病原真菌之一。本研究通过紫外光诱变并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方法]通过紫外光诱变获得诱变菌株并检测诱变株产孢量、离体叶片致病力和稗草植株病情指数,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对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根据不同紫外光照射时间处理后菌株的死亡率,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25 min;检测诱变株产孢量、离体叶片致病力和活体稗草植株病情指数,筛选出4株高致病力诱变菌株,提取4株诱变菌株基因组DNA,对其ITS序列比对分析表明,4株诱变得到的菌株与尖角突脐孢菌的序列相似度为98%;出发菌株和诱变株仅对高粱有轻微的侵染,一段时间后,高粱恢复正常;但对其他7种作物安全。[结论]紫外光诱变尖角突脐孢菌的最佳时间为25 min;诱变株X27-UV148、X27-UV48、X27-UV45和X27-UV286为高致病力尖角突脐孢菌,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优异的新材料;紫外光诱变提高了尖角突脐孢菌耐紫外线、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
    • 钟加日; 刘璐; 曾颖; 朱哲远; 柏连阳; 彭迪
    • 摘要: 【目的】明确分离自感病稗草叶片的菌株NX2A的分类学属性、对农田常见作物的安全性及对稗草的致病条件,为菌株NX2A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菌株NX2A的分类学属性;通过作物安全性评价明确菌株NX2A对农田常见作物水稻、油菜、辣椒、番茄和茄的安全性;选用L9(34)正交表,以湿度、稗草叶龄、光照时间和孢子浓度为考察因素,以病情指数和鲜重防效为考察指标,进行菌株NX2A致病条件试验。【结果】结合菌株NX2A的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NX2A鉴定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作物安全性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X2A孢子悬浮液对水稻、油菜、辣椒、番茄和茄的生长无明显影响,植株叶片未见与稗草相同或类似的病斑;菌株NX2A对稗草的致病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菌株NX2A对稗草病情指数的顺序为光照时间>孢子浓度>湿度>稗草叶龄,影响菌株NX2A对稗草鲜重抑制率的顺序为孢子浓度>光照时间>湿度>稗草叶龄。菌株NX2A防控稗草的最优组合为A3B1C3D2,即以浓度为5.0×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喷施于1叶期稗草,12 h光照、85%湿度保湿培养。【结论】新月弯孢菌菌株NX2A对稗草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水稻、油菜、辣椒、茄和番茄等作物安全,具有作为水田稗草生物防控的潜力。
    • 朱雄梅; 邓惠方; 谭显胜; 郭开发; 金晨钟; 汗青; 周友
    • 摘要: 为探明10%噁唑酰草胺EC与20%氰氟草酯OD混配对水稻直播田稗草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汉寿县两个地区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稗草的防效良好,防效均达到了93%以上;10%噁唑酰草胺2 250 mL/hm^(2)与20%氰氟草酯1 500 mL/hm^(2)混配施用稗草防效最好,超过了99%;各处理对水稻均无明显药害。但考虑到节本、增效,在早稻分蘖期以后推荐使用10%噁唑酰草胺EC1 050 mL/hm^(2)与20%氰氟草酯OD 1 050 mL/hm^(2)混合药剂,防效较好且对水稻安全。
    • 金殿玉; 谢立勇; 赵洪亮; 李颖; 韩雪; 何雨桐; 林而达
    • 摘要: 稗草是水稻田的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为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和水稻的光合生理响应及其竞争关系变化,以吉粳8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CO_(2)浓度富集系统(FACE系统)开展模拟试验。试验设置2个CO_(2)浓度,分别为自然大气CO_(2)浓度(400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550μmol·mol^(-1)),高CO_(2)浓度环境应用FACE系统进行调控;每种CO_(2)浓度处理中设2种种植方式,分别为清种水稻和水稻与稗草混种,稗草与水稻种植密度比为1:5,在水稻各生育期测定相应的光合生理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每穴穗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也有所提高,最终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稗草与水稻混种使水稻结实率显著降低,水稻千粒重显著增加,最终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CO_(2)浓度升高和稗草互作使水稻千粒重显著提高,但对产量影响并不显著。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干物质量显著提高,稗草使水稻干物质量显著降低;而CO_(2)浓度升高和稗草互作对水稻干物质影响不显著。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及SPAD值显著升高,使水稻剑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稗草显著降低了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SPAD值;CO_(2)浓度和稗草互作使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水稻抽穗后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稗草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邓天乐; 谢立勇; 张凤哲; 赵洪亮; 蒋语童
    • 摘要: 为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与水稻(Oryza sativa)生长空间的竞争关系,以“吉粳8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开展了水稻与稗草共生混种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CO_(2)摩尔分数分别为400μmol·mol−1(自然大气情景下)和550μmol·mol−1(高浓度CO_(2)环境应用FACE系统进行调控)。每个CO_(2)浓度处理中设2个稗草密度,分别为水稻清种和水稻与稗草混种,共计4个组合。以自然大气CO_(2)浓度下水稻清种处理为对照(CK),自然大气CO_(2)浓度下水稻与稗草混种处理为TB、高浓度CO_(2)下水稻清种处理为TC、高浓度CO_(2)下水稻与稗草混种为BC。在水稻各发育期分别测定形态生理指标和根系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每穴穗数和结实率均有负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稗草对水稻拔节期的株高有负向作用,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下降了23.2%,使水稻在抽穗期分蘖数减少了34.5%,均达到显著水平。稗草混种处理降低了水稻根系氧化力,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分别降低了41.6%、10.9%、14.2%,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有负向作用,且在抽穗期和成熟期达到显著水平,在分蘖期达到极显著水平,CO_(2)浓度升高与稗草互作对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影响以负效应为主。研究结果明确了在CO_(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稗草对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生长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是稗草与水稻生长竞争的关键时期。
    • 王婕妤; 李书燕; 童建华; 柏连阳; 彭琼
    • 摘要: 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研究对象,设计与稗草伴生的根箱试验,通过研究水稻幼苗期株高、生物量、根系构型及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分析水稻化感品种和非化感品种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差异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反应有较大差异。单种处理时,幼苗期化感水稻在株高、生物量及根系构型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化感水稻;稗草伴生导致幼苗期非化感水稻的株高显著增加。稗草伴生条件下,化感水稻在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的同时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非化感水稻的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较单种处理时分别显著增加了14.12%、9.52%、8.49%。水稻体内的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稗草的生物胁迫均不敏感,但稗草伴生导致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体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含量显著增加,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含量显著下降,且非化感水稻中SA的增加幅度是化感水稻的2.1倍。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杂草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史骏; 张琳玲; 林乐志; 陈宏宇; 柴伟纲; 谌江华
    • 摘要: 为研究宁波沿海地区水稻田稗草发生量及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抗药性,本研究以宁波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碱化和非盐碱化稻田的稗草及土壤中稗草种子库密度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及室内抗药性分析,研究稗草草相及土壤中稗草种子库密度变化,并对稗草的抗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周期内,宁波沿海的盐碱化稻田稗草发生密度为16.23株/m^(2),显著高于土壤碱化和非盐碱化稻田中的11.70株/m^(2)和10.10株/m^(2)。盐碱化稻田稗草种子库密度为19 169.17粒/m^(2),高于土壤碱化稻田的17 224.83粒/m^(2),并显著高于非盐碱稻田的15 411.33粒/m^(2)。在庵东镇和大徐镇的盐碱稻田中,稗草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相对抗药性指数(RI)分别从调查初始期的4.51和2.88上升至调查末期的5.52和6.14,达到中抗水平;而在土壤碱化稻田和非盐碱稻田中,稗草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RI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调查周期内介于1.00~2.33之间,处于低抗水平。因此,在该地区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应尽量改善土质,以控制稗草种群规模、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吴丽群; 范力文; 崔佳宁; 于海慧; 吴姝菊; 王晓萍
    • 摘要: 为探究寒地稗草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考察8种寒地稗草在不同浓度污水中的萌发和生长状况,并以长势较好浓度为依据进行水培试验,定期测定水体中TN、TP和氨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较低氮磷浓度促进稗草的萌发和生长,但对稗草根长影响不明显.(2)在T N、T P、氨氮分别为53.06、2.20、22.30 m g/L的水样中,8种稗草对T N、T P、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7.10% ~91.81%、89.29% ~96.73%、89.70% ~95.76%,去除量分别为46.21~48.71、1.96~2.12、20.00~21.35 m g/L.Ⅰ号雁头稗、Ⅴ号稗子作为污水净化植物效果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